阅读“倾听”有感

  今天看了一篇关于“倾听”的文章,突然发现自己有时候会在别人还没说完的时候打断别人说话,其实这给人一种很不尊重的感觉…

  有时候跟孩子讲话,也会说;“你说,我听…”、“还有吗?”然后我得到的回答就是“好了”、“可以了”,确实有时候为了赶时间、考虑到其他孩子没有说完时,确实不会深入的提问,这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地方。因此,全息式倾听”(不仅听内容,同时听孩子的状态、意图)培训,让作为引导者的自己学会闭上嘴巴,努力做到不约束、不控制孩子的表述很重要。而我以上的方式也反应了我对于“全息式”倾听的片面理解。

那么如何深入的理解“全息式”倾听呢?

我想带着好奇心倾听对方讲话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我们带着好奇心去倾听对方表达时,就会获得更多信息,对讲述者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采取不打断、不干扰、不导向、不控制的方式倾听对方讲述.有目的地追问是以成人想要了解的信息为前提的提问,而保持好奇是基于孩子表达完以后的师幼互动。因此,倾听时要尽量闭上嘴巴,做到不打断、不干扰、不导向、不控制,真正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

最后,尊重、陪伴、信任、赋能就是最好的倾听者.教师理解了倾听不是操控,首先要把表达还给幼儿;其次要尊重儿童发展规律,静待花开;再其次要放下自己,听懂幼儿复杂的思想;最后还要赋予能量,建立相互信任的师幼关系。

在倾听能力养成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提出策略、共同反思的真教研,教师对待倾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来不及倾听、记录怎么办,记不完怎么办,孩子不愿说怎么办,到现在满心欣喜、满眼有光,我们在发现了不起的幼儿的同时,也发现了了不起的教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