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封面李镇西说到:人的成长,我们总喜欢说是“领导的培养”。如果这里的培养指的是热情鼓励,真诚批评,提供平台,创造机会,那么这鼓励批评、平台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最后并非每一个人都成长起来了,就像这地球上的空气,阳光和水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每一朵花都能结果,所以成长与否全在自身,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说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结果。掩卷深思最深的感受是自己最了解自己,能够找到自身的优缺点,要想遇到一个惊讶的自己,就要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深耕下去,找到不足接纳它,慢慢用良好的习性去感化它。
本书共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序;观念与情怀;智慧与技能;讲述与演说:阅读与反刍(一);阅读反刍(二);行走与思考。
一、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
作为老师,谁不希望自己课上,学生眼放光芒、积极思考、愿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李老师一节《一碗清汤荞麦面》的讲授,二年级的学生时隔四年之后依然记忆犹新,记得什么样的老师,记得什么样的作业,只是一节课就扎根到孩子的心里,教师是怎样的教学功底,怎样的教育智慧,怎样的教育情怀。李老师的一节课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维的凝练,情感的表达,在学生心里都种上“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种子。
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要求教师们大素抱朴,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岁月总会给我们以丰厚的馈赠,看到学生因我们而幸福成长,着实是一件幸事。
二、多学多读,智慧通达。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走向强大,就在于这个民族能够向对手学习!一个教师,只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是可以成为一个享受职业幸福的人的。
李镇西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感受到朱老师身上的诲人不倦;读《夏山学校》,谈教育的爱,尼尔并不是第一人,太多的教育都在谈教育的“爱”。但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有时候恰恰是我们所谈论所理解的“爱”妨碍真正的教育,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让许多孩子不快乐,真正的爱不是控制,不是束缚,就是让爱成为尊重和信任,让教育回到其本来的面目。读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与苏霍姆林斯基精神相遇:始终去寻找那个未被发现的领域,坚信可以找到它;然后浇灌这一丝萌芽,使之长大;鼓舞这一星火苗,让它猛烈燃烧。这就是教师在这过程中应该做的事情。《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
李镇西老师把好书化作自己的灵魂,读出自己,读书问题,不是用别人的思想取代自己的思想,所谓“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经过吸收消化后有机地融入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书中读出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等等,这是共鸣,欣赏、审美,就是“把自己摆进去”;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要读出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等等,这是质疑、研究、批判,就是“与作者对话”。
回忆自己的阅读,好像只是停留在随手翻翻、随便看看、随意默许,随手写写的空间里,既没有大量的搬来主义,也没有那样的深入思考,就是偶尔和家人说上几句。今后,要对自己的阅读要深一层的思考,对自己内心有所触动的不能只是记录,而是要走心阅读,付出实践。
三、“人”是教育的主角
所谓“自己培养自己”,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而这个“寻找”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这本书里关于“人”的还有这样的文章:以人的方式去爱;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教育,请给人以心灵的自由;“人”是学校文化的主角;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人要活在“人”当中……
书里关于“人”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触动心灵,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要成为什么的教师,最低标准是做一个好人,才能引领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其次是作为老师是否把真正的关爱给到学生,不是让他按照老师的标准去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而是通过你的引领唤醒学生的生命力,尊重他的个性发展,从而通过教育者好的教育,让受教育的每一个人都能与好的自己相遇。
寻找卓越的自己,就要经过磨砺成长,就要不断地挖掘并发展那个“卓越的自己”,而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伴随终生。每一次成功,都是起点,每一个教训,都是财富;每一次创造,都是庆典;每一超越,都是惊喜……这样的遇见,多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