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状态,在学习或工作的开始,会拿出前所没有的执着和毅力,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地为自己鼓劲打气,“要坚持,不能浪费时间”。
这种勤奋的表现往往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收获,反而是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身心疲惫,彻底放松,跌入谷底。
“天赋不够,勤奋来凑” ,这是自古以来,刻苦、勤奋、努力成为意志力的支柱,为了实现目标,放弃休息娱乐时间,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似乎只有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的努力才能高效完成。一个有较强的意志力的人,成大家学习的榜样。
事实上,很多人会在经过一段痛苦的自虐后,学习或工作效率不但没有提升,最后连自信心被磨灭了,“我这么努力的学习或工作还不行,我的能力不行”
而相反有一部分人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样反而使他们的精力一直处于一种好的状态。
这两种学习模式到底不同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一个图
这是刻苦者的精力变化曲线,也就是说在他们刚开始的时候状态是很好,效率很高,但是精力消耗到一定程度,比如70%以下的时候注意力就开始降低,那么效率也就会降低。
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在现时代生活中,手机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出门办事时,手机电量保持在70%以上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都在重要的事情上,很少关注手机的电量。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频率的增高,当电池低于30%以下的时候,身边又没有充电设备,很多人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会担心手机随时没电,这个时候人的精力就会有一部分消耗在在手机电量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做更重要的事情。
反而当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主动停下来休息,这样反倒使他们的精力一直保持在好的状态。
就像下面这个图一样
人的精力曲线呈波浪状,这种循环就能够使精力水平一直保持在高位,就像出门在外的我们随身带着充电宝或者是周边有随时可充电的设备,手机的电量保持在70%以上,人的心情就会出一种放松的状态,那么他就可以以更轻松高效的把精力停留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从下图中可看到二者的对比,轻松者比刻苦者的高效学习区要大得多。
持续耗电能的学习,就是明明已经分心走神了,却还要强撑内耗。
开启主动休息的模式,让自己先尽力保持短时间的极度专注,到有些累的时候就主动停下来,而把精力高于70%的区域设为高效学习区,这是更明智的生活和学习策略。
周岭在《认知觉醒》推荐一个“番茄钟工作法”来进行实践体验。
他在每次阅读和写作时按下计时键,不再管时间,让自己完全专注地投入其中,直到25分钟过去后提示音响起,中途除非有极特殊事情需要中断,否则将其余的事情放到一边。
等专注的时间结束后再处理,时间一到,就可以合上书本或者是双手离开键盘,再开始5分钟的休息计时,在这5分钟内就可以做学习和工作无关的事情。
25分钟,只是一个参考标准,人集中精力的时间可能是半小时,有的人可能是集中时间15分钟,这视个人情况而定,只要达到自己疲劳的边缘就可以主动停下来。
“番茄工作法”是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在1992年创立的,它的核心就是:先极其专注地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循环往复。
西里洛曾经是一名学习效率很低的学生,他为了专心学习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在一次写论文过程中,拖延症让焦虑的他走到了厨房门口,无意间看到桌上放着一个番茄形状的厨房计时器。这个小物件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决定用这个“番茄钟”来改变当前尴尬的现状。
他将番茄钟放在自己的书桌上,把倒计时设为25分钟,然后告诉自己在这个“番茄钟”时间内一定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心只想着论文,不考虑任何与论文无关的事情。
他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做这件事的,可没想到“番茄钟”居然产生了奇效,在那短短的25分钟时间内,他一直努力思考与论文相关的问题,不知不觉竟然写下了一个还算精彩的开头。
看到这个结果后,西里洛惊喜极了,他休息了一会儿,又设定了下一个“番茄钟”,在这一次的25分钟内,他成功地写完了论文中的一个重要案例……
就这样,西里洛借助番茄钟的帮忙,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拖延很久都没有写的论文。
西里洛由此认识到了“番茄钟”的可贵,他将这种方法介绍给更多的人。
所以,科学高效学习的模式: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具体做法是:
只要开始学习或工作就尽量保持极度专注的状态,哪怕专注的时间很短,也是有意义的,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因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
李大钊先生曾经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使用“番茄钟”,坚持【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试试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