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518天。网络中级五期。2018.10.21
“SFBT强调发展性、复原力与去病理化,相信‘复原’乃开始于当事人愿意改变的那一刻。”这是许维素老师《建构解决之道》一书上的一句话,暗含着咨询师相信当事人,“相信当事人有力量、智慧及经验去产生改变”、“当事人是带着解答而来的,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答案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好的,可以更好的,也希望别人过得好”的人性观。这些作为SFBT的咨询师都熟知,只是在面对当事人时,往往会忘记这些而陷在当事人的或“问题”或“困惑”或“情绪”中,替当事人着急、愁苦、不知所措,甚至因没有帮到当事人而感到无力和挫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反思后感觉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无形中或无意识中把自己当成了专家,认为自己作为咨询师有能力有义务有责任帮到当事人,帮当事人解决当下的烦恼、困惑和问题,否则自己就不称职、不合格和没有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二是把当事人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会莫名地认为,当事人的状况已都这样了(很惨了、太可怜了……),不忍其情况变得更糟,如果自己不能尽快帮助当事人解决,或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或途径,让状况得以缓解,那可怎么办?有同情、悲悯、不忍之心在,同时也将助人之职上升到使命之位。三是从咨询师个人的感受看,觉得既不能辜负当事人的信任,也要对得起“咨询师”的头衔,还没有从“必须有效果”转换到“有效是难得的,没有变化是正常的”认识上来。
以后需要时刻觉察的:一是助人之心不可太急切。我学习心理学的初心是自助助人,但一定要记得助人之“边界”,即使是主动寻求帮助的。明晰什么是职责范围,做什么是越界,怎么做合适。始终相信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当事人最了解自己的状况,有能力有资源解决自己的困惑,咨询师只是合作者和协助者;当事人希望自己更好……当这些人性观了然于心时,助人之急,也就慢慢地放缓,“菩萨心肠”也会谈定下来,做事也会更稳些。二是咨询师有助人之力,但咨询师不是万能的。如果咨询师除了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还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然会为晤谈加分,深得当事人信任。其实即使这样,也不见得就能解决所有当事人的问题、困惑和情绪,所以学会取舍,为自己减压,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当事人负责。三是平常心看待咨询“效果”。平常心从嘴中说出来容易,但真正面对“没效果”能做到心理坦然接受却很困难。尤其是约练咨询,会更期待“来访者”有启发、有收获、有迈向目标一小步行动。因为约练这个“场”,毕竟不同于咨询室的咨询,虽说是学员间的“练习”,是为学以致用和理论转化实际能力的练习,但同时因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咨询师,所以又是检验学习成果的练习,所以人人都期待在这个“场”中表现出的是学的好用的好,期待被肯定、被赞美、被欣赏。而一旦心有所盼,注意力就不那么专注于当事人这个“人”,就会刻意地运用技术实现“解决”的目的,但事实证明,越是这样,结果也越是自己不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