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懵懂的状态,所以听回放来捋一下,边捋边写下点滴感悟。
一、关于根本书籍
1.信息过剩还是信息匮乏呢?
(我想应该是信息过剩和匮乏兼而有之。无聊的或者无关紧要的信息是过剩,需要的有用的信息是匮乏的。)
导师说:我们不要瞧不上信息,我们要重视信息还要超越信息。现在是信息过剩的时代,但个体仍然是信息匮乏的。不要被信息淹没,仍然要将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知识,再形成智慧。
2.平时独处的时候会做什么?
(我一般都读书、写文章,或者看电视剧,或者散步。当然,刷手机也是存在的。我也没有处理好和手机的关系,汗颜。)
3.作业与案例:确立根本书籍
如何探索自己是根本书籍,一定是与自己的遭遇和思索有关。(根基太浅,就会寻不到自己的根本书籍。)
浪漫时期高品质的丰富。(我自然是很少的浪漫,也就很少的丰富。)
以故事的角度,以书的角度去书写作业。(用故事的方式,是我欠缺的。)
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如此说来,我的根本书籍,当属《教育是慢的艺术》。)
为什么我们感觉有些书挺好的,也挺重要的,但要说有什么重要到“根本”程度也好像说不来什么书?(导师的回答很有趣,也许我想拎出很高深的一本书来,但也仅仅是只知道大概而已,并没有让其成为我的根本。)
漂浮于词语之上,读懂的没有用,有用的读不懂。(这正是我的困惑,那些经典的书籍,的确不好读,因为读不懂。)
二,关于知性阅读
知性阅读是不是感性阅读、速读、泛读、精读?
知性阅读的步骤:
1.抄录:摘录,方便调用。可以贴标签。比如作者,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承载知识的人;出处,回到背景中去;贴问题,回答了什么问题。摘录的前提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觉得他有用。(曾经摘录过,但没有用标签的方式,抄的内容和书会分离。)
2.结构:揣摩和梳理出整本书的结构。编写一本书的提纲,通过摘抄的重要概念编写这本书的框架。(这一条也是我最欠缺的,对书缺乏整体的观照,就无法有细致的把握。)
3.对话:以批注的方式进行,写下对某个片段的理解,表达同意或否,用别的观点来印证。我们常常以为读过了就读懂了,其实不然,大脑会骗人,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理解。打通自己,印证内容(是的,翻开书,字都认识,认为自己就理解了,其实理解的还是原话,不是自己的话。表达同意与不同意。)
4.观照:询问自己,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对我产生什么样的改变,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有哪些?用生命进行交流。(我感觉这一条上我观照的还是较多,但真正从行动上有改变的时候,并不多。这几天,和孩子们磨合,反思出来的一些东西倒是会去反复使用。)
听完这次的授课,马上想到要去运用,所以也就马上采取行动,拟定了一个计划表,让老师们每次按照这四个步骤进行阅读,希望能够有所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