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导读题目
1. 在本书的48个心理效应中,哪个或者哪几个让你感受颇深,请选一两个谈谈感想。
这本书中给我们介绍了48个心理效应,让我感受深刻的也有好些。就拿第46.做个好老师,更要做个好家长——教师家长角色转换来说,文中给我们也列举了一些教师对待子女不能及时转换角色,想着是对孩子好,可结果却是近水楼台未必先得月。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家长。在孩子小学时代也犯了类似的错误。
在孩子上小学阶段,学习一般般,哪方面都不显眼。我信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是想让孩子跟优秀的学生做同桌,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受到同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取得进步。偶尔发现孩子的同桌不是特别优秀,我就给班主任老师说,让他给孩子再换个好同桌。
其不然,孩子跟优秀生做同桌,同桌哪哪都好,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严厉的打击,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哪哪都不行。尤其是二年级我教自己的孩子,我让孩子同女班长同桌,而且提醒班长,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就提醒他。结果这名女班长太负责任了,孩子上课只要有一点的不好表现,她就会去掐我孩子的胳膊或者是大腿。孩子那时候还小,以为班长就应该这样,也没吭声,知道好长时间我发现孩子胳膊、大腿上的伤疤,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到了四年级,班主任又安排孩子同一个学习一般甚至有点差的学生同桌,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又想给孩子换同桌,不过这次我先问了孩子:“孩子,你是想和优秀的孩子做同桌,还是想和一般的同学做同桌?”孩子没有丝毫犹豫,就回答:“一般的同学。”哦!那一刻,我似乎感受到了以前自己用心良苦为孩子挑选同桌,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呀!从此,我再也没有干涉过孩子跟谁坐同桌的事情。
读了书中的内容,我明白了:作为教师的家长要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一个普通的学生来对待。教师子女在学校是个特殊群体,出于同事之间的感情,老师对他们一般都会很照顾。这时,作为家长的老师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味地充当孩子的保护伞,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培养孩子。因此,教师家长首先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位“家长”,努力配合任课老师的工作。教师家长只要把孩子当做一个普通的学生对待,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就能很好地避免与子女同校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对孩子和教师自己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2. 平时,你能够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哪些心理效应?试举例一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永正老师也说过,最好的教法是示范,最好的学法是模仿。在班级管理中,我也非常注重模仿学习。比如要求学生早上来学后在教室里自觉读书,光凭值日班长来管理,有时事倍功半,收不到效果。我常常是早上很早到教室,拿起书就读起来。来学校早的孩子,我会简单提醒:“书拿出来,早读啦!”接下来,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当他们看到老师读书的画面,看到同学们读书的画面,自己也会自觉地进入读书的状态。
3.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学之初,你会运用哪些心理效应开局?
开学之初,我会运用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还有微笑原则等打开新学期的大门。
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是指它们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俗话说的“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也充分说明了首因效应的重要性。
每到开学季,开学第一课,与孩子的第一次见面,在形象上,我都要精心装扮,穿上漂亮的衣裙,化上浓淡适宜的妆容,脸上保持甜甜的微笑,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在开学第一课上,除了给学生留下好的形象,还要在第一课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自信。
前几年我教六年级,教材是语文出版社的,因为我参加过语文出版社的省级培训,所以,在课上就拿出语文出版社的手提袋,给孩子们讲述我参加教材培训,见到教材主编的事情。孩子们对我的评价立即加分了。
去年我教三年级语文,在第一课上,我拿出了参与编写的《全效作文课》一书,翻到编委那一页,让学生找到我的名字。因为我编写的正好也是三年级,这也从另一方面传递给学生了信息:梁老师教三年级一定行。
上学期我教四年级体育,真是外行,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体育课上能拿出手的才艺,只有转呼啦圈了。于是,在第一节体育课上,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连续不间断地转了呼啦圈1000下。同学们见此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向我伸出了大拇指。
下学期我教什么课,虽然现在还不知道,但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把心理效应运用在我的教学中,上好开学第一课,让新学期华丽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