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成都天府七中这两天,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自由。孩子上课状态是自由的,课堂形式是自由的,呈现方式也是即兴的
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自由地舒展,我认为可能是得益于学校的戏剧教育的尊重和引导。
当然最颠覆我认知的,课堂的模式与常规的教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语文教学的方式是习惯设置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解决核心问题。而教育戏剧的除了有大纲以外,大部分生成是来自于课堂。
课堂上孩子的一句话或许就是一部剧的走向和定位,孩子自己的一个故事成为了教学的核心问题,这与传统课堂大相径庭,我们常常提倡要以儿童为中心,看教育戏剧的课堂,反思自己,还是觉得老师教育灌输痕迹太重。
当然在文本呈现中,不直接给名字主题或是某个形象,为的就是不让孩子形成固化印象,与孩子生活形成联结,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如果联系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生态,为什么会出现一二年级小手林立,到了三四年级开始变得沉默?第一我们没有真正将课堂话语权交关于孩子,第二在文本解构与呈现当中,涉及太多大人的想法和期待,而儿童是不感兴趣的,当他们熟悉了传统教学模式套路之后,也就变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表达。
最后是文本的解读,缪老师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对故事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这源于我们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我们可以做对文本的解构和重构,也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形式,但不应该对文本做我们所谓理解的定义。
由此可见,当我们去撕掉传统课堂教学的标签,撕掉我们的偏见,儿童生命呈现的状态就十分自然。我还记得的,每个班级的孩子下课之后,只要经过老师,就主动与听课老师击掌道别,这样的生命状态才是我们应该去期待和保护的。
今天下午的实践活动也十分有趣,我们都玩得很开心。我能感受到,这不仅是体验,更多的是自我的重新塑造。一个内心没有信念感的老师,课堂所传达的信息也不会被学生所相信和接受,而当老师完全沉浸在其中,孩子才会被感染和带动。
因此引发我新的思考:有时候所谓的学生问题,不是来自于学生,而是来自于老师。在学校这个共同的生活场域,我们一定是彼此相信,才能彼此影响,不然就是彼此的“逢场作戏”,相看两相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