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22 周三 晴 35-18度
今天很早就出门了,一路上见车辆还是多的。中秋假期刚过,我们又恢复了正常上班的节奏。
中秋三天的假期结束后,我们不少成员都表示自己得了“假期综合征”,像是第一天上班就忘记半夜给手机充电、忘记设闹钟、工作效率下降、忘记备忘事情等等,很多人坦言,“一想到假期结束我就头疼”。
孩子也有“假期综合征”,据研究表明,当节奏、环境骤变时,人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和不适应,孩子返校也如此。
家长不必小题大做,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但与此同时,家长也不能淡漠轻视,不妨主动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情,例如“你最想和老师、小伙伴分享假期中的哪些经历”,激发孩子回校的兴趣。家长多倾听、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一味地灌输大道理,既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又能更有效地教导孩子。
如何快速从休假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
放假一时爽,回归泪两行。长假过后回归工作、学习,如何快速适应?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假期综合征”。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很多人都会抓紧时间外出旅游、走亲访友、同学聚会、打牌唱歌尽情娱乐等,有的经常玩到深夜,休息时间甚至比上班的时候还少。所以一旦假期结束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就容易生物钟一时调整不回来和不适应,出现睡眠紊乱、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不想工作学习、焦虑不安、容易发脾气等“假期综合征”症状。对大多数人来讲,通过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1-2周后症状会逐步消失,恢复正常,用不着过分担忧。对少数症状明显或长时间无法恢复的,可以到医疗机构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其次,在长假的最后一二天,要及时让自己静下来,恢复到平时生活状态,为节后正常工作学习做准备。争取积极早睡,尽快把生物钟调整过来。如果已经出现了失眠问题,不要饮用浓茶咖啡,少喝酒,不要怕失眠,不要为失眠而烦恼担忧,睡前可听听舒缓的音乐让兴奋的大脑安静下来,可用温水泡泡脚,有睡意再上床。实在睡不着也不要过于焦虑,不管睡得好不好,尽管放松就是了,可以利用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方式放松,有助于睡眠。白天不要过度睡眠,以午睡半小时,不超过1小时为宜。
方向明提醒,假期聚会增多,饮食油腻,甚至暴饮暴食、烟酒无度,容易引起身体机能紊乱,所以假期收尾时饮食结构要清淡为主,减少油腻,多饮水,积极参加有氧活动,让身心一起放松。双节的旅途奔波会让身心处于疲惫状态,可以适当提前回程来调整身体和心理状态。上班的前几天也可以不给自己安排高强度工作,给自己一个缓冲调整的时期,然后循序渐进,恢复以往的工作状态。
如有焦虑、脾气躁等情绪问题,应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善于表达出来,要把烦心事跟亲朋好友说出来,如不好说或没地方诉说,可以日记形式写出来。要知道,闷在心里会把自己闷坏掉。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运动,唱歌画画下棋等休闲娱乐方式减压,发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紧张抑郁。
相比成人而言,学生群体更易出现“假期综合征”,长假后总有一些家长带孩子来看心理门诊。对此,学生也要提前转变生活习惯,调整作息,规律饮食,准备好上学必需品,家长也要积极做好配合,让学生把“飞出去的心”收回来。对于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老师可以加强课堂互动,多提问,多讨论,提高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重新适应学习节奏。
附:
什么是“假期综合征”?
“假期综合征”分为“假前综合征”和“节后综合征”。“假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身心倦怠、精神焦虑、生活没有规律等。这主要是因为假期到来前,人的身体和情绪已提前进入休假状态,而意识上又清醒地知道自己仍在学习和工作,这样一来,人的身体状态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导致“假前综合征”的出现。
“节后综合征”,一般在长假后2-3天左右出现这种综合征。它并非疾病,而是指人们在长假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不适反应,比如对生活感到厌倦,出门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发生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厌食、肠道反应,以至焦虑甚至神经衰弱等,当然后面症状出现的较少,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状也是可以这么理解。
假期的状态无疑是放松的、自由的,而上班时的状态则是受限制的、高度集中的。前后对比之悬殊,每个人都深有感触。由于我们以一种“彻底放松”的状态度过了假期,因此,当假期结束,生硬地切换到工作状态时,我们的身心都会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