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7日 晴朗
文/至善至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八佾篇,每天坚持学习一点,就会收获一点,在有时间的时候尽量拿起书本丰盈我们的内心!
这一节主要表达的是礼、乐、仁的关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么他怎么能实行礼呢?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他又怎么能够运用乐呢?”
在古代的时候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那么,它也是属于礼的一部分。
对于礼和乐来说,都只是外在的一种表现而已,但是仁却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因此,礼和乐必须要反映人们的仁德。
在这里,孔子就把仁与礼、乐紧密的相联系起来,因为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他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正确的去对待礼和乐的问题!
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那怎么能够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那又怎么能够来对待音乐呢?
孔子的一生都是用礼、乐来治理天下的,其实大家都知道,礼和乐都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
但是人的这种诚敬之心是很重要的,那么用什么来表达人的这种诚敬之心呢?就只能用礼和乐来表达!
那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诚敬之心,单纯的拥有礼、乐有什么作用呢?
比如说一个人看起来好像很懂得礼貌,像是很懂礼、乐似的,其实他却有一颗虎狼之心、狭隘之心、不敬之心,那么就算他把礼节做的再到位,那又有什么用呢?
就比如有些人外表穿的光鲜华丽,打扮非常时髦漂亮,看上去似乎对别人都很有礼貌,做的也很到位,可是内心却奸险狡诈,满肚子坏心思,那么礼、乐对她来说还不是毫无用处呢?
所以说对一个人而言,他必须是有仁德之心,然后礼、乐对他来说才是大有益处的。
其实,这一节孔子主要是对上一节有些人的僭越的批判和不满,他认为一个没有仁德之心的人,不懂的遵守礼仪和礼乐的人,那他就是不仁之人!
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如果说“仁言”是对有着深厚理性,道德品质高尚,有教养的人来说的,
那么“仁声”就可能是对一般的大众而言的,能更好地帮助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下接受教化。使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学会做个仁德之人,然后再去学习礼乐,仁和礼、乐的关系绝对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今天就学到这里,收获满满,内心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