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手指》一课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手指》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童年的发现》则是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语言”。风趣的语言除了生动有趣,使人发笑之外,往往还能让读者一笑之后有所回味。此前,三年级上册已经安排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本单元再次聚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是对语文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围绕语文要素,课后题和学习提示,在编排上各有侧重:《杨氏之子》引导学生通过主客间的对话,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手指》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童年的发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趣味,交流感受。“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三篇课文内容的和语言的风趣之处做梳理和总结。“字词句段运用”让学生体会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进行仿写,学习把事物比作人或把人比作事物来写的方法,提高表达的趣味性。
本课教材分析
《手指》这篇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文章生动的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手指本是寻常之物,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他们写的灵动鲜活,富有生趣。结合文本特点和单元语文要素,本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品读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学习其风趣幽默的表达方法。
本文写作极有特点,作者把自己独特的感觉、知觉和在独特境遇生发的所思、所感,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人生经验,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让人忍俊不禁,而且能生发深深的感悟。所以,教学这篇文章,笔者关注到三个方面:一是导学第二自然段,也就是写拇指的部分,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快速找出拇指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采用怎样的结构来写的。二是把品味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拟人手法”“排比句式”“短句运用”几个方面去认知、感悟并吸收作者精妙的语言,进而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三是把大拇指的形象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手指背后的社会意义。如此,读、品、悟、思和表达、积累就能融为一体,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发生。
1.“角色”转变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说理性散文,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让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这篇课文原是人教版六下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现是统编版五下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单元三篇课文中,《杨氏之子》是文言文,《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肩上承担着落实好单元语文要素的重任,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对事物或事件的感悟力;还要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语言,有意识地感受作品风趣的语言特点。
2. 结构清晰
本课共6个自然段,第1段总起全文,开门见山,2-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的样貌特点以及作用,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并阐明一个道理。全文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结合作业本上的练习题将训练锁定在语段的结构上来,课中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文中2-5段都是通过样貌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再通过举例具体说明作用。
3. 语言风趣
学生在四年级学习过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已初步了解丰子恺先生风趣的语言特点。本课在理解五指各自特点的时候,可结合相关语句,从作者的用词来体会其风趣。比如“养尊处优”通常是指人处在优裕的地位或环境中安于享乐,用它来形容中指的地位,特别形象。
一是趣在拟人修辞的生动。作者对手指姿态的描写采用描写人物外貌的词句,这些词句让五根手指变成了五个人。作者还列举事例,写出手指在生活中的作用。二是趣在对比手法的巧妙。每根手指的“长短”特点,都是在与其他手指的对比和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作者把“特点”放在比较中写,把“形象”放在差异中写,让“长短”更加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三是趣在词组句式的丰富。本文句式有排比句、反问句等,作者擅长通过词语或者短语的连用来增强句子的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和短语的列举,让句子有长有短,富有变化和节奏感。四是趣在“漫画式”笔法的含蕴。文中描摹手指形象的文字,初读时感觉朴素、简练、充满童趣,细品味发现夸张中有含蓄,俏皮中有机智,诙谐中有意蕴。文本中充满着生活智慧和艺术张力的语言比比皆是。
4.立意内蕴丰富。“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文章结尾才引出道理,原来写手指不是目的,写人也不是目的,传递的哲理才是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课时中,设计“理解——品读——练笔”三大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的语言和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所得。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期。
学生刚从第二学段进入到第三学段的学习,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初步独立识字;能在阅读文章后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
基于五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了,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学习过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对于作者及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一定了解。教学时尊重每个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自主批注,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自己对语言特点的感受,慢慢进行一个内心的积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A类:
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B类:
3.品读文中运用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法和表现手法的语句,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漫画式”语言,并学会迁移运用。
4.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C类:
5.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2.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2.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预习设计
知作者,晓背景,预习第一步
1.本文作者是( ) ,搜集作者的相关
资料,了解其生平及作品。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预习第二步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薄弱(
薄薄饼(
薄荷(
2.给下列生字注音,组词。
拇() 搔()
痒() 秽()
轧() 拧()
螺() 纽()
扣() 貌()
仓() 渺()
享() 庸()
憎() 弦()
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A.文静而美好
B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C.微小。
D.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
E.气势宏大。
(1)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
(2)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3)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4)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
抹抹鼻涕而已。
(5)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
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再读课文,感知内容,预习第三步
1.回顾四年级学过的《白鹅》一课的课文结构( )和语言特点( )。和这一课有没有相同之处?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来阅读理解这一课?
2.课文主要讲了( ),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3.依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手指 长处 短处
大拇指 形状不美
食指 机敏,干 活最多 姿态不窈窕,常受 伤,做的事复杂
中指 干活不出力, 只做扶衬
无名指 和小指 体态秀丽, 样子可爱
4.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5.摘抄文中你觉得有趣的语句,并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