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文王第四子。姬昌在世时,周公作为儿子非常孝顺。
他忠厚仁爱,协助父亲治国安邦,是周文王的左膀右臂。
周公旦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01、尽心辅佐哥哥周武王
周武王继位后,周公旦辅助哥哥周武王,周武王也很信任这个有勇有谋的弟弟,常常和他商量治国对策。
公元前1125年,武王在丰地秘密地与周公接触,武王日夜思虑灭商之事。悄悄地很他商量怎样才能得到诸侯的配合与响应。
武王担心推翻商朝的时机到来后会轻易丧失,就像到了秋天,庄稼已经成熟,如果不去收获,颗粒会自动落地。
周公回答说:“决定的因素在于德。对周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敬尊天命,远近诸侯都不要冒犯,已经和好的诸侯不要再失去。
要继续修明道德,不要安逸无为,否则会难以收拾 。”
后来,周公跟随周武王伐纣,大军到达牧野时,周公旦协助周武王向众将士宣读了誓师伐纣的檄文《牧誓》。
周武王进入商朝都城时,周公旦手握大钺,同手持小钺的召公一起,站在武王两旁护卫武王。
周公一直跟在周武王身边,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在灭商的过程中立了大功。
周朝灭商后,武王在论功行封时,第一个先封第一功臣姜尚于齐。
第二个封的就是弟弟周公旦,封于曲阜,号曰鲁国。鲁国的封地档次仅次于齐国,可见周公旦的功劳之高。
周公旦受封于鲁之后,并没有去鲁国享清福,而是留在周王室辅政,让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鲁国就封。
周武王灭商的第二年,周武王病了,病势汹汹,卧床不起,水米未进,而且没有好的迹象。
群臣恐慌,他们怕刚建立周朝,会受到外来侵略。周公旦更是心急如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周公旦情急之下,就把自己当做献祭一类的角色,设立了三个祭坛,然后戴上玉璧拿着玉圭,向周部落先王们祷告。
他还向神明祷告说:“假如上天要向周王室要一个子孙,那么请让我姬旦代替武王发吧。”
经过一番祷告,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痊愈了。可惜,周武王的命并不长久,两年之后,周武王还是就去世了。
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
02、勇敢摄政,殚精竭虑地治理国家
周成王登基时才十二岁,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幼童,根本不懂什么国家大事。
天下初定,周王室和群臣都感到恐惧,大家都担心周王室是否能够震慑住诸侯们。
由于周朝刚刚建立,政权还不稳固,天下还不安定,需要治理的地方太多了。
面对这种情况,周公旦便顶住重重压力和猜疑,决定摄政,帮助周成王处理朝政。
在治国理政方面,周公旦显示出过人的谋略和果断、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
他为周朝的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团结、经济的发展、法律的健全立下很大的功劳。
为了把周朝建设得更好,周公重用人才,礼贤下士,虚心听取那些臣子的建议。
只要有贤人来访,他会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务,跑出去毕恭毕敬迎接贤人,对他们行礼,态度非常恭敬。
有时,周公洗头洗到一半,听说有大臣来了,他就连忙把头发拢起来去见他们。
有时,他吃一顿饭要三次把嘴里正在吃的食物吐出来,起身对贤明的大臣们以礼相待,他小心谨慎,唯恐失去天下有能力的人。
他在管理内政的时候,总结前人经验,制定了血缘宗亲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着,解决了王位继承的一些问题。
03、呕心沥血教导周成王
周公每天日理万机,精心向太子姬诵传授六艺,无微不至地关照其衣食起居。
(1)为成王祈祷,制周礼
周公旦摄政时期,有一次,周成王得了重病,病情不断加重,很快就奄奄一息了。
周公旦非常着急,他来到黄河边,剪掉自己的指甲沉到黄河中,祈祷神灵保佑年幼的周天子早日康复。
周公旦祈祷河神说:“我的侄儿年幼还不懂事,触犯神命的人是我周公旦啊!请天神降罪于我,千万不要伤及我的小侄儿!”
周公旦将祈祷册文封好,他又创造了一种礼乐舞蹈,他率领百官们载歌载舞,以此来娱乐神灵。
然后,周公旦把祷告的话写成文字藏在了仓库里。不久之后,周成王就痊愈了。
后来周公旦又对原来创作的礼乐多加编写,昀终形成了我国周代有名的经典《周礼》。
(2)让儿子陪读,委婉教导成王
为了让周成王尽快成长为一名有为的君主,周公还加强对他的教育。
但毕竟周成王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虽然周公是他的叔叔。
在封建社会里,王权大于一切,有许多地方不便直接教训、责罚。
所以周公便把自己的儿子伯禽做为周成王的陪读。
每当周成王做得不对的时候,他就把对周成王的教训、责罚转到儿子身上,使周成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桐叶封弟的启示
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一块儿玩耍。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
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小刀切成一个(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并随手将它送给了叔虞。
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先把这个拿去吧!”
叔虞听到成王这么说,随即欢欢喜喜地拿着这片用梧桐叶做成的“圭”,跑去将此事告知他们的叔父周公。
周公听了叔虞告诉自己的话,便立刻换上朝服,赶到宫中去向成王道贺!
成王不解地问:“叔叔,你为什么要特地穿上朝服,赶来向我道贺呢?”
面对周公的道贺,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的成王,不禁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周公依然面带微笑地对成王解释道:“我刚刚听说,你已经册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我怎能不赶来道贺呢?”
“哦——那件事啊!”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刚才,我只不过是和叔虞闹着玩而已,不是真要册封他呀!”
不料,成王的话刚说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正色对成王说:“无论是谁,说话都要以'信’为重。
你身为天子,说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当做是在开玩笑一样。
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对你的信赖呀!倘使你总是罔顾信义。
任意将自己说出口的话视为玩笑,这样,你还有资格做一国的天子吗?”
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惭愧……于是,成王便迅速决定:将叔虞册封于唐地!
周公告诉成王坚守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策。
在他的教育下,周成王终于明了许多为君之道,为以后治理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04、临危不惧,平定三监之乱
周公勤勤恳恳摄政,殚精竭虑地教导周成王治国之道,却受到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猜疑,认为他想篡位夺权。
(1)受猜疑离开镐京
周公一度受到姜子牙、召公姬奭等老臣乃至幼主姬诵的怀疑,处境极为尴尬,新生的西周王朝危在旦夕。
周公痛苦万分但又无可奈何,他决定出走外地散散心,顺便侦察“三监”和武庚的真实动向。
周公离开镐京后不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房倒屋塌,树木连根拔起,庄稼成片倒伏。
从王室到百姓无不惊恐万状,莫名其妙,周成王命史官打开金藤,发现了在武王病重期间周公祈祷祖先、愿替武王而死的记载。
周成王深深被周公忠心感动,命人把周公请回周公回朝后,狂风反向大作,倾倒的树木、庄稼又直立而起。
周成王向周公道歉,冤枉了叔叔,周成王还把姜子牙,和召公请来,说明情况,姜子牙也感到不好意思。
(2)了解叛乱原因
周公派儿子伯禽出去观察三监和各诸侯动向,伯禽从东土归来,报告了“三监”勾结殷侯和东夷叛周的情报,周公决定东征平叛。
武王的另几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更心怀不轨,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夺权。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周武王封为商后,仍然治理殷商旧地。
但毕竟寄人篱下,又受人监视,有诸多不便,所以他便乘机进行复辟行动。
有的诸侯不安分守己,本来不服周公姬旦摄政,见三监联合武庚造反,
他们觉得有机可乘,也加入反叛的行列,举行大规模武装叛乱。
(3)耐心教育统一内部思想
在此内外交困的紧要关头,周公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先耐心地教育内部一些对他有所猜疑的人。
特别是跟周武王另一个弟弟召公进行了一次披肝沥胆的谈话。
他告诉召公他之所以摄政,是担心有人谋反,周成王年幼,摄政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王朝的稳定。
一番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取得召公的信任和真诚合作。
营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争取到多数的力量来共同对付叛乱。
周公授权太公望全权处理东部诸侯,使自己无后顾之忧。
周公决定东征平叛,然而朝中意见不一,在家与国的大是大非面前。
周公旦借周天子周成王的名义,率兵出征,出征之前,周公旦作了《大诰》,给出了出兵平叛的原因。
(4)冒死平叛三监之乱
三监”的刺客欲刺杀周公,被采诗官尹丹芳等解救,终于化险为夷。
在洛邑近旁的孟津渡口,“三监”叛军纷纷下船,欲攻周公率领的东征大军。
周公不顾辛甲劝阻,只身乘车亲赴渡口劝和。以姬鲜为首的“三监”,逼周公交出兵权王符和摄政大权,遭周公痛斥。
姬鲜凶相毕露,下令擒拿周公,埋伏在近处山岭中的周军冲来,解救了周公。
于是双方几经激战,“三监”叛军大败,周公杀掉了武庚禄父,三哥姬鲜自杀,姬度被囚禁,姬处被被流放。解决了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
周公想想仨兄弟的悲惨下场,他把自己关在营帐内,放声大哭。
(5)重用蔡叔之子
蔡叔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胡“率德驯善”,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
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尽心尽力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胡对叔父感激不尽。
(6)诸侯臣服,江山稳固
平定叛乱后,诸侯都来臣服于周王室。周公旦的功绩和能力让整个周朝都拥戴了这位摄政王,没有人再有异议。
周公旦的摄政稳定了初得天下的周王朝,让各诸侯兢兢业业地经营好自己的地盘,按时给周王室进贡。
05、营建新都洛伊,还政成王
周公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
周公准备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正好,成王也要营建新的首都,因为当年周武王想要在洛城营建首都,没有完成。
周公旦对洛邑占卜考察,到处寻找适宜建都的地方,经过反复比较,最后定在洛邑这个地方建都。
周公到找匠人画图纸,发动民工运木料,他还多次亲自去主持新首都的营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吃尽辛苦,终于完成了营筑洛邑的工程。
周公回到西土,向成王报告营建洛邑的经过。二人经反复协商,欲迁都洛邑,迁都后,周公返政成王。
周王室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迁移到洛城,并向天下诸侯们宣告:洛城是国家的中心,因为各地到洛城进贡的路程将会相同。
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诸侯前来朝贺,他们向周公、成王奉献玉璋、大弓等礼品。
成王和周公入太庙,恭恭敬敬地献酒于先王之灵,并行大礼,告慰先王。
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赤色牛,禀告嗣位大事。至此,成王完成迁都和亲政大礼。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
周公旦就把大权还给周成王,自己规规矩矩地回到群臣之中,面北称臣。
06、面北称臣,继续忠心辅佐成王
成王亲政后,周公对他有多次告诫。《尚书·无逸》就是周公对成王的告诫之词。
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过分追求享受,无节制地游乐、嬉戏、酗酒、田猎,于国于身均不利。
后来,有人诬告周公旦,说了他的坏话。周成王生气了,周公旦没有解释,直接逃跑到了楚国。
周成王在仓库中发现了周公旦当年为自己祈祷的文书,大哭起来,派人把周公旦接回了周王室。
周公旦回到周王室后,担心侄子周成王年轻气盛,处理不好政事,就写下《多士》和《毋逸》,
总结了商朝贤明帝王们成功治国的经验,也写了周文王治国的成功之道,用来告诫周成王该如何治国。
周公旦还辅佐周成王征服淮夷和奄国。周成王命令召公作为太保,周公作为太师,一起率军讨伐了淮夷,还消灭了奄国。
周成王成为有经验的治国君主后,天下也已经很安定了,但是当时周王朝的官职系统还没有健全。
周公旦就创作了《周官》,为各类官职划分合理的职权范围和等级次序,
后来,周公旦又写了《立政》,采取措施来使百姓们得到实惠和便利,百姓们都很高兴。
面对天下初步安定的局面,为使道德具体化、形象化,周公坚持制礼作乐,并发动献诗、采诗以观民情。
07、周公制婚姻七礼
西周初期,社会风气极为混乱,尤其是在男女情爱之事上,人们对于性行为表现得非常随意。
对于婚姻嫁娶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标准,于是周公姬旦为了纠正这一现象制定了婚姻七礼。
所谓七礼,即婚姻嫁娶的七个环节,具体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
采纳指男方派出媒人送礼提亲;问名是指男方在纳采后再次委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等等。
纳吉则是指双方在合过八字后的订婚礼仪;纳征是指男方正式下聘,这里的礼与第一环节的采纳有所区别。
请期就是指挑选成婚的黄道吉日,迎亲就是由男方亲自到女方家去迎接,而最后一礼敦伦就是指成婚当夜的洞房。
周公与其妻子为了这个制度更好的实施,不惜亲自现身演示。
他迎娶薛氏时,请媒人提亲,选黄道吉日结婚,大婚当天亲自到妻子家迎接新娘,让新娘感到无比幸福。
到第七礼的时候他的妻子就不同意了,如此害羞的事情不是常人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得出来的,于是他们用以葫芦作为替代,完成了第七礼。
有了周公的‘婚嫁七部曲’,周朝的民风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百姓们对于这一制度也是自觉地遵守着,沿用至今。
09、周公姬旦伉俪情深
周公和妻子相濡以沫,伉俪情深,他的妻子薛氏贤惠貌美,多才多艺,妻子也爱周公仁德和才华。
婚后他们相濡以沫,恩爱无比。周公把很多精力放在帮助成王治国理政,教导成王身上,对自己家庭就有亏欠。
薛氏爱丈夫,理解丈夫所作所为,她毫无怨言相夫教子,把8个儿子教育得很好,把家打理得有条不紊,充满温馨。
周公对妻子的付出看在眼里,感激在心,他更爱妻子,一有空就陪伴妻子一起用餐,他们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有时他们在一起聊天,看孩子们尽情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好温馨的画面!
有时他们吹拉弹唱,那时周公是幸福的,心情是最放松的,消除了许多疲劳。
10、怀念妻子,积劳成疾离世
周公夫人先他而亡,他怀着亡妻的伤痛,以太宰之名份,恪守职守,继续制定国典,制礼作乐,整理典籍,完善周易。
奠定了迄今最长的周朝八百多年的基础,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
数年后,周公积劳成疾而亡,举国痛悼,成王以天子之礼安葬周公并亲自牵棺服丧,悲壮情景感天动地。
像周公这样胸襟坦荡,忠心耿耿,辅佐成王,呕心沥血教育成王,为周王朝作出了巨大贡献,真是难得。
换成一个自私自利而又有野心的人,见成王那么小会取而代之!赵匡胤陈桥兵变,燕王朱棣摔瓜起义不就是明显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