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受到的挫折,很多时候是源于经验的匮乏和应对方法的缺少。比如说,一个孩子刚开始进入幼儿园时,他会对这个新环境很陌生,缺少应对的方法,这个新环境,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挫折体验。
这个时候家长除了给孩子抱持性环境和心理支撑之外,还可以启发孩子开动脑筋想办法,去尽快地适应这个陌生的新环境。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有什么感受?想要怎么应对这种局面?怎么打开和周围小朋友的关系?怎么融入新环境?等等。
当孩子缺少方法的时候,家长应该积极引领,认真示范,并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那么结果就是即使第一种方法失败了,孩子也不会有太多的挫败感,因为还有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
归根到底,孩子面对挫折体验时的态度,决定了挫折教育是否成功。如果孩子面对困难时,不把它当成是一种挫折,而当成是一种探索,那么他所体验到的挫折感就会很少,面对困难的畏难情绪也会比较少,他可以使用更多的精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抗无助。
随着实践的增多、处理问题经验的丰富以及正向体验的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培养起来。一个独立、完整的精神内核也就逐渐发育完成。
所以,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家长尊重孩子有自身发展的秩序,能够给孩子充分的爱、恰当的规则和正确的引领,那么孩子就能很好地发展出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挫折教育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对于教育来说,家长恰恰要保护孩子少体验挫折感,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