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扎西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已落下帷幕,课后,向王正发老师请教,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交流,使我受益匪浅,之前备课时的被丢弃,束之高阁的想法,随着王老师的提点又冒了出来。对呀,先有基脚,才有高楼,从文本的框架结构要点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顺势生成,学生才能知道怎样去构建,怎样去写,再说出来。听了王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教学实践后,反思不足之处。
课前写学历案时严阵以待,反而把自己圈进了死胡同,学历案是呈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能更清晰的指导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人、以老师为指导者,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用相应的活动任务改变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如何学会就是“学历案"。学历案突出问题设计,即提出的是文本的核心问题。但是我的学习任务一(第三自然段: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中问题的设置反而细化、琐碎,演变为教案,而不是学案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成为问答式,给予学生自主阅读再思考的时间较少,更谈不上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了。“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这是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而教师的责任在于引起学习与促进学习。
不同学生擅长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我拟定的学习目标2(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说出了拟声词以及描述水声美妙的词句;雨滴汇聚的力量、水声由小到大层层推进的变化,学生也能很好的感悟出来。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引导者,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方法,有点也要有面。所以不管是第3自然段“水的声音”,还是第4自然段“动物的声音”,需要如王老师提议的先从段结构来理清思路,即先让学生找出段落的关键句,学生明白了后面部分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懂得雨敲打万物、溪水流动、河水流动、流向大海都是水的声音,归结于开头的这句话“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继而迁移到课后小练笔,学生才能有的放矢,从与话题相关的点来进行写话。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是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与学生互动需具有效性,才算利用好了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
教研课其实也是常态课,却忽视了借班上课的有效沟通,不只是与上节课时老师的课文衔接,还有与班级科任教师、学生平时情况的交流。课前跟第一课时的老师简单地分割了课文学习内容,各自开始设制学历案。听完第一课时的教学,发现课文内容学习部分有重合的地方。“怎么办?”脑子里第一个想法。“是沿用设置好的还是进行调整?”权衡再三,还是紧张地进行了微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改动、交换后得不偿失,出现的失误反而增多了。比如:把检测任务“尝试背诵第3自然段,填一填。”更换为课前检测部分;随之的第一个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大自然中的水和动物的声音是怎样的美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圈画生动的词句。”改为“说说大自然中的声音是怎样的美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缺少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等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不了解、课程的重复学习、与学生的交流未关注到全体等原因致使后排学生开小差,有了不美妙的声音。
教学实践中要基于教-学-评的一致性进行课堂观察,没有及时、明确地评价,学习效果一定不够好。教师要想成为课堂的质量检测员,得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需要在课前做好功课,课堂做好引导者。
俗话说不进则退,当没有目标时,会停滞不前;当别人向前走时,自己的技能已经后退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