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罗翔两位老师就人生立身之本的问题,展开首次对谈,听得过瘾,是我喜欢的内容,也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两位大咖对谈解读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听后甚受触动启发,近期日更文没有大块时间,又不想牺牲休息时间,所以听书听课及思考留下片段成为我当下的主要学习方式。
罗翔说他喜欢看文学作品,他觉得文学作品都是想象人类在不同的情境中会做出一些什么样的选择。近期他准备在帆书“非凡精读馆”分享两本书——《蝇王》和《白痴》。
戈尔丁的《蝇王》有幽暗的一面,即便是那种你看起来像天使一般的孩子,他们如果在脱离法律和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他们内心的幽暗依然会迸发。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薄厚适中,罗翔说这本书提醒我们,在一个人人都彼此欺诈的世界、在一个人人都彼此仇恨的世界,如果你要坚持诚实、坚持善良,也许最后你一败涂地,但正像主人公梅什金公爵,他从疯人院中来,最后又回到了疯人院,他想保护的所有人最后都没有被保护,他所爱的人最后都受到伤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痴》给我们提醒的就是善良一败涂地,想做一个善良的人,你其实在众人心中就是一个白痴。似乎和我们平时说的不一样,接着看下面的重点。
苏格拉底说,一定是有正义的,正义就是那种最好的东西。它行为本身是好的,结果也一定是好的,只是在经验领域中你看不到结果的好。如果跳出洞穴之外,在经验以外,你一定能够看到它的好,问题是看不到的东西,你愿不愿意相信罢了。
有人问苏格拉底,你们这些老同志老让我们做好人,你给我们的教导是做好人好,好人有好报,我现在就问你好人没好报,还要不要做好人?
现在问你两种人生,一种人生,一个人一生行善,但是却受尽折磨,受尽屈辱,含冤而死,死后还遗臭万年;而另外一种人生是一生作恶多端,却拥有最好的名声,死后还流芳百世。到底你选哪个?是真正做一个正义的人,还是假装做正义的人?这是我们一生的选择,《白痴》提醒我们,你想做白痴吗?
樊登问罗翔的选择,罗翔说:“不知道,这谁知道?”
罗翔说他经常处于困惑之中,愿意去做的事情,因为不一定能够做到,但是我们人生中总是需要有些榜样的。所以书籍,无论是人文的书籍、历史的书籍还是文学的书籍,它可以告诉我们人生中它是有榜样的。我们的榜样不是那种实现了财富自由、实现了住房自由、实现了各种自由的人,他们不一定是自由的典型。《白痴》中的主人公梅什金公爵他可能就是康德那种高度自律的自由,你觉得他是疯子,但是也许他自己不认为自己是疯子。他虽然在这本小说中是一败涂地,但谁知道受到梅什金公爵影响的那一些人,他们是不是能够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世界?
罗翔说,当然《白痴》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是俄罗斯文学,所以它的名字特别长。大家读这本书首先要把它的名字捋一捋。
孔子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是这样说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一个人做一个好人本身的效用已经很大了,好人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好人,你现在做了,你为什么要怨恨?所以这确实不能强求别人去做,只有你自己内心当中认同一个东西,你想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罗翔说,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道德从来不是告诉我们什么叫作幸福,而只是让我们无愧于我们已经拥有的幸福。你做一个好人,它本身就是幸福,你在面对一种诱惑的时候抵挡了诱惑,它本身就是幸福,而且还不是你配得的幸福,是命运给你的幸运的福分,让你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你勇敢了一把,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你抵制了诱惑,其实这就是幸福。
罗翔说,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阅读所有的书籍,它就是培养我们内心的德行。这种真正的德行就是让我们在特殊的时刻,宁愿高贵地忍受痛苦,也不愿意屈辱地去追寻快乐。
不知你理解了没有,我似乎理解了,越听越有意思,喜欢罗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