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后记

      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朵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冷又黑,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这段话出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这是一个悲伤而温暖的故事。

      那个早上,我一如既往地拿着备好的教案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穷人》这篇课文。

    “同学们,在你的认识中穷人是什么样子的?”

    “穿着破烂的衣服。”

    “吃着不好吃的食物。”

    “以捡垃圾为生的人。”

    “没有很多钱的人。”

    “买不起贵的东西。”

      ……

      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似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穷人的影子。

      “那你们是穷人吗?”

      听到这个问题,孩子们突然安静,看着我笑而不语。我知道他们不想做穷人,可似乎觉得自己就是个穷人,因为我们都没有很多的钱。

      “那你们觉得桑娜(课文主人公)一家是穷人吗?”

      “是穷人!”

      很快孩子们就在课文里找到了证明桑娜一家是穷人的证据:她的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风暴和寒冷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忙到晚,也只是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一年四季没有鞋穿;每天只能吃黑面包。和他们想的一样,这的确是一家穷人……

      “在这一家穷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作者在课文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桑娜?”

    “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迎刃而解,课文的学习也将接近尾声。

    “桑娜一家是穷人吗?”当我再次问道。

    “是”孩子们不假思索,异口同声答道。这次换我笑而不语,孩子很快就捕捉到了我的异样,他们开始窃窃私语。

    “那大家就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

      结果孩子们依然懵懂,我本以为,他们感受到桑娜一家人的善良、勤劳,面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答案。

      于是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两个人物。虽然课前我把这篇课文定位成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任务群,可到此我感觉有必要让学生进行一次思辨。

    “老师给大家播放两个视频吧。”他们顿时欢呼雀跃,从刚才的讨论中抽回了神。

      靠捡垃圾二十年间资助一百多名贫困学生上学的刘盛兰,短短两分钟,孩子们的神情从愉悦到惊讶再到严肃,最后有同学眼眶湿润……

      韦东奕,视频中的他不修边幅,身上挂着斜挎包,一手拎着白馒头,一手握着大桶矿泉水,行色匆匆……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听着视频中的讲解,“啊……”是惊讶是赞叹也是肃然起敬。

      “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两个人是穷人吗?”

      “不是”孩子们斩钉截铁地回答。

      “那他们不是靠捡垃圾为生,吃不好的食物……”

      “他们有丰富的知识。”

      “他们有美丽的心灵。”还没等我说完,他们就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表达着自己心中那份豁然开朗。

      “老师,我觉得桑娜一家并不是穷人,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

      “老师,我觉得我们都不是穷人,因为我们身在太平盛世,还能学知识,每天都有亲人的陪伴。”

    “老师,我觉得有些人物质富有,但精神贫穷,他们才是穷人。”

      ……

    “是啊,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因为只有内心的富足才可以抵挡人生路上的狂风暴雨和黑暗!”

      铃声响起……

      孩子们一涌围住了我,“老师,我觉得……”“老师……”一节课在孩子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课堂教学可能并不完美, 但我要说心灵的碰撞才是我要的成就感!

      教师、教学、教育,在改革的洪流中,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立德树人,先成人再成才。

      生活的模样,没有标签;生命的意义,没有定义。若干年后,有人会成为栋梁,也有人会成为螺丝钉,但他们一样重要!

      努力向上,让每个孩子成为一道光才是最好结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