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0824.周成长总结

【一】学习的误区:追求百分百拷贝

1、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时,常不自觉陷入一个误区,追求对老师、教材或范例的“百分百复制”,仿佛一丝不差才是学到位;

2、人各有不同,即便是同一位老师、同一套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其理解深度、应用方式和最终成果也必然存在差异;

3、每个人的经历、智力、后天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塑造者,所以最终肯定会存在大同小异的差别;

4、从“理解消化”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天然带有个性化烙印,苛求自己必须与标准答案或老师模板完全一致,不仅不现实,更是对自身独特性的否定;

5、下一步行动:

(1)明确认知:学习的目标是内化与应用,而非完全复制,要允许结果存在合理的误差和个性化展现;

(2)评价学习效果时,多关注自身的进步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而非与他人的绝对一致,学会与自己的成长对话:是否真正理解核心内容?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是否有自己的体会与调整?

(3)这种误区还有一种隐性趋势,即认定“名师出高徒”,以为跟对名师的学习成果就一定与众不同。要理解实际结果,是努力程度、天赋多少、理解深度、运气大小、执行力度等的综合成果;


【二】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

1、意识到自己仍常被“已投入”束缚,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试错成本,总会干扰短期内的选择,这样会模糊当前决策的纯粹性;

2、投机交易中,一个机会往往需要多次试单,连续几次试单的亏损本就是沉没成本。自己在很多未能一击即中的交易中,当头寸浮盈能覆盖前期亏损时,会过早锁定利润或减仓,这样的执行就是沉没成本干扰了预期;

3、生活中这类情况也不少见,会费力读烂尾的书,会过度复盘一件发生过的事的利弊,这都是未能及时止损,透支了未来;

4、沉没成本本质上是过去的代价,而决策应当面向未来,所以沉没成本不应该参与当下的决策;

5、自己在重大决策时,因刻意调用谨慎思维,会处理得正常。但在决策时间短、反应快的主观思维里,仍会中招,让沉没成本影响后期决策;

6、下一步行动:

(1)生活中的决策,不应让过去的投入左右当下的选择,该考虑的只有继续下去是否有价值;

(2)在投机交易中的一个信号机会最多试单三次,三次后彻底清零,重新制定计划。每次试单都不惦记之前的盈亏,只对当下机会负责;

(3)每日审视,给沉没成本打上标记,接受沉没成本为必然存在,练习习惯性剔除沉没成本;

(4)遇到纠结事情时,用未来视角替代过去视角,多思考“继续下去能得到什么”,而非“放弃了会失去什么”;

(5)多挖掘日常里的决策点,警惕隐性的沉没成本被忽视,情感、身份包袱、注意力等,任何需要投入的都有可能;


【四】目标的离散现象

1、一直在检视自己的聚焦情况,但发现普遍存在着一种目标离散现象,即最终目标仍然会被实现,可过程中有很多小任务散点偏离的情况;

2、比如享受3A游戏,但会衍生出为了性能研究显卡硬件,为了交互泡群交流手柄键鼠,为了更沉浸又琢磨串流电视大沙发……

3、又比如投机交易,只处理支撑阻力的突破与反转,为了提高绩效学习中外各种相关课程,为了突破抢单又折腾线路比较UDP延时和网络抖动……

4、其实人的一生也呈现离散现象,即便知道了最终的人生意义,半路仍然要花几十年学习,承担家庭责任、面对人生路上的其他琐事……

5、下一步行动:

(1)目前暂不下结论,用“离散”来形容,是因为目标最终仍然会被实现,并没有完全偏离,只是像正态分布一样出现围绕均值的散点;

(2)尝试把这种离散现象当成一种必然,好比造航空母舰,需要材料工程、建造管理、舰载机适配、动力、雷达、电子信息、武器、防护等各种技术体系支撑;

(3)再进行酝酿,并与“目标拆解”进行比较,将必不可少的环节划分到目标拆解中,可有可无的才当成离散点;

(4)远行旅游,并非只有最终的目的地,一路上的所见所感也是过程中的体验。尝试着重在“如何定义目标(目的)”来解答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