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缺位导致沟通不畅
1、在生活与工作中,日常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沟通场景。小组讨论时各执一词、家庭成员间的意见分歧、朋友聊天中的误会频出,有人在沟通受阻后愤怒急躁,也有人能心平气和探寻问题根源;
2、沟通不畅现象常有,核心在于理解缺位。之前一直用“聆听”二字囊括得并不具体,实际还有自身对信息的理解;
3、比如,要么是没真正领会对方话语背后的意图、情感,要么是自身表达含混,没能精准传递所思所想,致使信息传递与接收的 “桥梁” 出现断裂;
4、每个人成长背景、思维模式、立场角度各异,这些隐形滤镜会不自觉扭曲信息本意。当聆听时缺乏换位思考、表达时用词随意,信息就像在迷宫中穿梭,迷失方向产生歧义;
5、进一步剖析沟通问题根源,一类是客观上确实对话题涉及领域认知浅薄,导致理解困难,另一类是主观上被情绪、偏见左右,不愿接纳对方观点;
6、下一步行动:
(1)要注重倾听,交流时全神贯注于对方发言,不仅要听字面含义,更要捕捉语气、表情等潜台词,遇疑惑及时确认,确保理解无误;
(2)日常沟通有许多“背景知识”是关键节点,要注重这部分的影响,不同行业、领域有不同背景知识;
(3)不要刻意追随沟通清单的流程,目前发现这容易影响沟通的节奏,最好只定义简单的段落而不细化;
(4)即便自认为已明晰对方意思、表述也足够清晰,可对方反馈不佳时,或许是预设对方理解能力太高,应调整策略,重复关键内容,要保障前期的沟通共识,再进行到下一流程;
【二】沉没成本
1、生活抉择常受沉没成本羁绊,看电影半途无趣、工作想转行却因前期投入犹豫,就餐怕浪费强吃、身体不适仍赴高价演唱会皆为此例……
2、沉没成本指过去已投入且不可收回的时间、金钱、精力等。这源于经济学,投资者不舍前期投入,项目不佳仍追加,生活中类似状况也多,影响当下理性决策,陷入不良坚持;
3、因为人们厌恶损失、盼过往投入有回报所致,所以会干扰正确抉择。只有把沉没成本从考虑因素里剔除,才能由主观跳到客观;
4、如果不能正确区分未来收支、摊提费用,当这些与沉没成本产生混淆,则同样有干扰因素;
5、下一步行动:
(1)决策前梳理,区分沉没成本与未来收支、摊提费用,列清单削弱干扰,精简参考因素;
(2)借鉴金融投机的操作,各类投入也需要设立止损点,触及便停止投入、转换方向(自身说法,这一点特别难,经常是自知而又自欺继续进行);
(3)培养向前看思维,在决策过程中纠结于沉没成本时,要刻意转换到未来改变所带来的价值上;
(4)习惯跳出当局者视角,尝试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来思考决策,这能利用身份转换剥离部分沉没成本的影响;
【三】清零思维
1、接触过诸多思维模式,而清零思维是一种极具革新与重塑力量的思维理念,它是能打破“前任桎梏”的利刀;
2、清零思维倡导在特定节点,将过往的成绩、失败、积累的包袱统统归零,以全新状态和视角开启下一阶段征程;
3、在学习进程里,每完成一场考试、一个学期课程,若一味沉浸于过往的高分荣耀或者低分沮丧中,后续知识吸收、能力提升都会受阻;
4、工作职场亦如是,项目成功后的沾沾自喜,失败后的一蹶不振,都会让前行脚步拖沓;
5、最深有感受的是在投机交易里,清零思维对前一笔或前一段的盈亏清零,不让亏损经历干扰下一次决策,不让上次盈利导致激进操作;
6、而清零思维与常规守成、线性积累思维有着本质区别。守成思维倾向于守住现有成果,在安稳区内踱步。线性积累虽注重持续堆叠,却易被过往经验、既定路径束缚;
7、下一步行动:
(1)每日、每周、每月设定“清零时刻”,反思阶段表现后,摒弃情绪、成果、失误带来的影响,让内心重回平静起点,保障心态调整为首要;
(2)要注重目标重塑,基于当下情景与长远愿景,重新锚定方向与目标,避免因之前的经历走偏背离;
(3)持续复盘巩固,定期回顾清零思维践行成效,审视在过程中心态拖泥带水的情景,后期针对性调整和改进;
(4)是复盘以后清零,而不是逃避的清零。也应明白清零思维是一个过程,并非开关一样直达清零,重大清零事项需要足够的时间;
(5)清零思维是要果敢抛开过往,寻求新突破的,在未知中避免持续陷入经验主义。把情绪清零扩展到经验清零、惯性清零、视角清零等……
【四】标记特性,接受个体差异
1、之前常习惯用统一标准、常规模式衡量身边人和处理各类事务,主动标记个人特性,但只是理解有个体差异,并没完全包容他们的点滴;
2、特别是团队或群体协作时,有的成员效率奇高但注重细节、节奏稍慢,有的成员思维敏捷、行动迅速可偶尔粗心大意。因不同风格导致进度拖沓、质量参差不齐,这种个体差异明显突出,会对拖后腿有影响的成员感到无奈;
3、意识到之前固化思维的一刀切存在严重弊端,能看到个体特性,但强行套用同质化标准,本质并没有达到接受的程度,所以急需转变认知与做法;
4、下一步行动:
(1)多观察身边人们各类风格、性格特点、能力专长等,像绘制人物画像一样,清晰标记出每个人的特性;
(2)不要对标记特性有主观正负看法,这才是接受了个体差异,要承认和包容好的坏的存在(类似冥想时对待杂念那般,只做标记不跟随);
(3)团体协作依据标记特性重新调配任务,把深度钻研的工作分给耐心细致的成员,将紧急且需灵活应变开拓思路的任务交给思维活跃者。多尝试优势互补,尊重并利用好个体差异提升整体效能;
(4)建立开放包容的沟通机制,聆听身边的各种声音,留意是否出现自身不自知的主观评判,有则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