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事:
1、今天带孩子出去吃他想吃的东西,已完成。
2、练习瑜伽或者修脚一次,未完成。带孩子出去吃东西而忘记。
3、休息一会,已完成。已当场休息。
一、我曾经对母亲说“要是你和爸爸没有把我生出来,我就不会承受这么多内在的痛苦,那该多好啊”
上面的这句话,是我对母亲说的原话,而且不止说一遍。我也和爱人转述过很多次这句话。对我来说,生命就是绵延不断的荒凉与痛苦,与活着所能够体验到的那一丁点快乐而言,因为痛苦太多,以至于活着实在是时间得不偿失的事情。我两岁时,父亲带着我和3岁半的小姐姐去几十里外的地方工作生活,周末回家。父亲工作期间,不知道谁在照顾我、如何照顾我,或许就是我一个人,或许是小姐姐在旁边吧。我现在的无力、无助、恐惧、焦虑,不知道是不是这段时间留下来的。
我心里特别害怕、焦虑、沉重、绝望。我知道父母选择如何生活有他们的考虑,同时,我就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而带来巨大的情绪黑洞,就是特别难过、悲伤。因为我的最基本的需要没有本满足,所以我特别痛苦。
我需要安全感、回应、陪伴。我与爱人之间的状态就像是我和母亲之间,在我情绪很糟糕的时候需要爱人陪伴,而在我情绪好的时候又渴望离开而走向远方。小时候缺失的,总是忍不住再想去补上,以便让生命完整吧。
如何才能获得安全感呢?
我提议今天约一凡聊天1次。
二、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
周末在家里很焦虑,两天都没做事,尽管工作上确实有事要处理。除了带孩子、吃饭、睡觉外,还看了美剧《亿万》第四季地11集、《刺客伍六七之最强发型师》1-10集,加班录入信息11条,然后就是焦虑、无助、发呆了。
处于焦虑焦躁、发呆、无助之中,满足了我什么需要?首先,是满足我休息的需要。白天上班不停空,晚上继续带孩子,身体不轻松,心也一直停不下来。其次,是满足我表达、连接的需要。如果不是这么痛苦,我不可能表露自己的情绪或者感受,因为平时都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想法、隔离自己的感受,就像是一个硬壳的核桃,就必须用锤子用力锤开一样。因为表达过,才可能被看见,才有可能走出硬壳,拥抱连接。再次,是满足我成长的需要。过去的信念、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合当下的生活了,如果不改变进而适应新环境,我会一直痛苦下去,而且会跟家痛苦。环境变化了,但是应对环境的心态、方式没变化,肯定胡很难受。在拥抱变化时,我又挺需要安全感、支持、信任、接纳,这个需要满足不了时,我会很无力、悲伤。
我提议休息五分钟。
三、我选择做什么是因为我看重什么
我最近不得不应付工作上的事情,而且我认为这些事情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但是我没有选择放弃或者转身离开。尽管遇到了极度艰难的局面,我至少没有开口说逃避的事情,而是一直责怪自己不够强大。尽管自己也确实不够强大,但是我责备自己不够强大,又是因为我选择一个人来面对这所有的事情,这是一种不逃避、担当。
哪怕自己面对很艰难的局面,自己还是选择继续独自面对、一个人承担。这是我过去的行为方式,造就了当时的我,也限制了现在的我。如果我要继续前行,就必须改变这个方式。
如果我要继续轻松前行,就必须要开口求助、填补内心缺失的力量,而我选择这样做,因为我渴望生命的完整。
我提议晚上和继父聊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