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三年的持续文字写作与语音写作,我慢慢具备了一种快速进入到心流状态的能力,一旦进入到这样的状态,我的输出就文思泉涌,无论是文字写作,还是语音写作,总能写出很多精彩的文字与内容;
但市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让我去分享个内容或演讲个内容,我可能就会抓瞎,尤其是看到很多主播在直播间的信手拈来,我发现自己做不到,甚至有着遥远的距离;
也就是说,我现在调动出来的内容还是在内心的深处,只能在心流状态的情况下才能输出出来;如果让我不在心流的状态,或者说是理性的思维状态下,我会不知所云,或者说理性大脑的部分还不够丰富,还不够系统;
就如同挖宝藏,我现在的能力只能是在心流状态下,直接从内心深处挖掘出来,但是挖掘出来的这些东西还没有经过我的理性大脑的系统的加工,而且挖掘出来的部分还不够多重复的次数也不够多,过一段时间这些内容就忘的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这些内容需要经常的涌现出来,而且涌现出来后我还能及时的通过理性大脑的部分进行加工,加工的方式就是把他们编织到我的理性认知体系之中,让这个体系更丰富,让这个体系更详实;因为心流状态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这个状态时间是短暂的,过后我们多输出来的内容就会消失大部分,能够被理性大脑所记忆的部分很少;
那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训练,无论是文字写作,还是语音写作,都是可以的,所谓的大量训练就是大量的进入心流状态,大量的从内心深处挖掘出精华,只有这些精华输出的越多,尤其是重复的次数越多,然后它才可能会更快更容易的被理性大脑所记忆,然后才能慢慢变成理性大脑的部分;
就像前段时间一直在刷刘震云的一些讲话聊天视频,总是能妙语横出,总是能语出惊人,为啥呢,没有神秘的诀窍,完全是很多年的持续写作过程中慢慢训练出来的;
所以回归到根本,就是自己训练的还不够,无论是文字写作,还是语音写作,都还远远不够;
昨天我看到了南怀瑾的选集,一共9本,我粗略估计了一下,至少有500万以上,单纯的这个数字是非常的惊人;这里面有很大的比例是作者在教学中的文字记录,可见作者的大脑中对这些内容有多么的熟悉;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能够信手拈来的讲述这500万字,那么背后它需要阅读多少文字呢,可能要100倍都不止,尤其是古文如《论语》《金刚经》《易经》《素数》《史记》等,更是要达到韦编三绝的阅读程度,才可能做到如此的深度研究;
所以,无论哪个领域的顶级专业水平,到了最后都是体力活,一本本书的读,一遍遍的反复读反复思考,反复写心得,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体力活的部分就是大量的使用潜意识的心流体系,无论是读书写作还是做事,进入到心流的全身心的状态,才能发挥出深层次的潜力,当潜力使用的次数足够多了,就变成了理性思维部分的能力与认知,人生的成长逻辑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