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作为成长
1. 成长的诸条件
在指导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社会通过对青少年未来的决定,也决定了自己的未来。社会的本质依赖于对青少年活动的早期指导。所谓“成长”,就是这种指向未来结果的行动的积累运转。
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要求有一个更长的幼儿期,以便使儿童获得各种所需要的强力;这种依赖的延长,意味着可塑性的延伸,也意味着取得了变异的、新颖的控制模式的力量,因而更为深远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 习惯作为成长的表达
把教育定义为养成各种习惯,以对个体及其环境进行调节。这个定义展示出成长的一个基本阶段。但是,人们必须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调节,即把它理解为为了实现目的而控制手段,重视这一变化蕴含着在环境中引起后续变化的能力。
3.“发展”观念的教育意义
当人们说教育即发展时,一切都取决于他们是如何设想“发展”这个观念的。生活就是发展,而发展、成长的过程就是生活。转换到教育上来说,这意味着(1)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在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以及(2)教育过程是持续不断地重组、重构和转换的过程。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那些促进成长的力量组织起来,从而确保教育的持续性。学校教育的最佳效果是:让所有的人热衷于从生活本身进行学习,并在生活过程中创造学习的各种条件。
对表面现象的过度关注(无论是以鼓励或斥责的方式),必定会导致其僵化不变,从而阻碍发展。
对家长和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孩子的各种冲动向何处演变,而不是他们已成为什么。
爱默生以最好的方式表达出对“不成熟”这一正确原则的尊重:“尊重孩子,切莫过分地以家长自居,切莫侵犯他的单独状态。”“对一个孩子的训练有两个要点:除了保持他的天性,还要促使他改掉其他东西,防止他出现骚乱、自作聪明和作恶作剧,并在其本性所指的方向上努力以知识来装备他的本性。”
小结:
成长的力量取决于对他人的需求和自身的可塑性,而这两个条件在孩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都抵达了巅峰。可塑性或从经验中学习的力量,意味着习惯的养成。习惯对环境加以控制,且提供利用环境的力量以实现人类各个目标。习惯采取熟习的形式,换言之,让有机体活动与周围事物保持普遍而长久的平衡形式,也采取用积极的才能来重新调整活动以适合新环境的形式。
衡量学校价值的标准,就是它在何种程度上制造了继续成长的欲望,又在何种程度上为在实际生活中满足这种欲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
思考:
任何人、事、物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要充分的去发现和发觉,在逐渐摸索和探究的过程当中,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综合应用、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