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校门口总能看到相似的一幕:家长们一边为孩子整理红领巾,一边叮嘱“上课要好好听讲”,最后把沉甸甸的书包背到自己肩上。
那一刻,我常想,我们究竟是在托举孩子的未来,还是在为他们扫清所有成长的障碍?
我班上有个叫小宇的男孩,聪明但拖延。开学初,他的母亲李女士找到我,焦虑地说:“老师,我们家一切都为了孩子,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
我注意到,小宇的书包是父母整理的,作业是在家长监督下完成的。有一次,他忘了带美术工具,竟下意识地说:“让我妈送来。”
我意识到,“一切为了孩子”的背后,可能正在悄悄变成“孩子的一切”——我们为他安排时间、选择兴趣、解决问题,甚至替他承担后果。
转机出现在一次班级活动。我让孩子们分组策划读书分享会,小宇的组因为准备不足而表现平平。
李女士来接孩子时,看到儿子失落的神情,心疼不已。我对她说:“这次失败是礼物,它让小宇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责任。”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尝试让小宇承担更多“自己的事”:自己整理书包,自己与同学沟通解决矛盾。起初很艰难,但慢慢地,他开始主动向我请教问题,眼神里也多了自信。
“一切为了孩子”,是父母爱的宣言;而“为何孩子的一切”,是教育者该有的警醒。
教育的真谛,不是为孩子铺就一条没有荆棘的坦途,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披荆斩棘。我们要做的,是在旁边引路、鼓掌,而不是替他们走完这段旅程。
期末时,小宇在作文里写道:“谢谢您,老师。是您让我明白,有些路,必须自己走。”
看着这句话,我知道,我们都在正确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