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内心来讲,很不想写读后感之类的东西。
一个从来没读过几本书的人,肚子里没有二两墨水。
看书的时候囫囵吞枣,抓不住主旨大意,只关心细枝末节。
写读后感,更是在压榨本就不多的脑细胞。
还是只能怪自己,从小不爱看书,只会考试。
为什么要“逼”着自己写这个呢?
实在没啥写了!
生活太无趣,也就这点儿能拿出来凑活写篇周记。
还是个“拼盘”读后感。
读《软瘾:终结那些窃取你时间、夺走你生活的强迫性习惯》后感:
我是被书名吸引着看了这本书。
人到中年,还是梦想着天上掉个大馅饼。
就想看看有没有什么速成之法,可以帮我瞬间成为一个自律王者。
结果是,看完此书后我依然和手机恩恩爱爱。
书只是书,道理也只是道理。
确定愿景、制定计划、寻求支持、及时调整,老生常谈的方法。
如果还有什么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话,那就是作者的这个观点:
做出你的核心决定。
“核心决定”——对我来说是个新的名词,也是看完全书后留下的唯一记忆点。
它不像具体的计划,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核心决定”有点像一束光,或者一个声音。
你会向着光生长,听着声音前行。
比如我很喜欢作者列出的这个“核心决定”:
我很爱我自己,我是上帝独一无二的礼物。
如果我决定要“爱我自己”,那我就要爱我的身体,爱我的灵魂。
我就可能不会再暴饮暴食,这是在伤害自己;
我也可能会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来丰富我的精神世界。
如果我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礼物”,那我就会感觉我值得拥有一切。
什么不配得感、付出型人格,统统给我丢进垃圾桶粉碎。
我个人想法,做出核心决定比制定具体计划更能提高内驱力。
依葫芦画瓢,我也做出了自己的核心决定:
我永远爱我自己,我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
读《我们的孩子在呼救:一个儿少精神科医生与伤痕累累的孩子们》后感:
这本书会进入我的书单,主要是因为它短,特别适合年底赶读书进度。
两天就看完了,但看完后却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后遗症”。
心里酸溜溜的,为这些受伤的小天使们;
又有点被感动,为医生、家长、社会的双向奔赴。
总之五味杂陈。
读此书,犹如漫步于冬日暖阳之下,寒风缠身却心怀暖意。
这是台湾一名儿少精神科医生根据临床工作写下的真实经历。
她的文字很温柔、很轻盈,孩子在她的笔下是游鱼、是飞鸟、是蝴蝶。
他们不过是没有按照“所谓正常”的轨迹生长,更需要来自家庭的爱和社会的关注。
庆幸的是,
有这么一群优秀的医生们在坚持为孩子们奔走;
有不顾他人凝视愿意带着孩子进入诊室的爸爸妈妈;
有坚守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者们。
而不是当孩子需要帮助、呐喊求救时,用一句“想得太多”打发了事。
感谢谢医生写的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了解这一门专业的医学学科。
果然,不想当作家的学者不是好医生。
谢医生的专业能力、人文关怀、文学素养都让我敬佩。
最后分享两段谢医生在文中结尾的祝语:
衷心期盼每个家庭都能够平安,都能够尽早找到相处、相爱的方式,别总是需要病痛和死亡来提醒,要去理解与珍惜,彼此能够相处的每一天。
最后,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我们共同衷心地祝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