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辩证法简义 物质的大自然 -2-


第二节  空间与时间


一、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什么?

一般认为,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物质的客观 存在形式,但两者密不可分。

空间由长度、宽度、高度即三维(体积大小)表现出来,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左右。

空间分为宇宙空间 、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字空间、物理空间等等,都属空间的范畴。地理学与天文学中,又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有学者认为,空间是一个相对概念,构成了事物的抽象概念,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参照于空间存在的。也就是说,空间分为具体的空间和抽象的空间。

然而早在七八千多年前,中国人就用《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形象阐释了“空间”的全部内涵,并精准定义为“乾坤”且配以卦画,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且具有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关于空间的科学论述。


关于“空间与时问”的论述,古代中国史上多以“宇宙”二字形容“空间与时间”。“宇宙”一词的本意是指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其中“宇”代表无限空间,“宙”代表无限时间,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尸佼的《尸子》。在中国古代,“宇”和“宙”最初指的是房屋的部件:

宇,周代金文的“宇”字形状像一座房屋,《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屋边也”,即屋檐、廊檐。宙,本意是上古房间正中的大柱子,象征着通贯古今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概念逐渐演变为对整个空间和时间的指代。在现代,“宇宙”在物理意义上被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统称为时空)及其内涵,包括其中的所有物质和能量。

一般认为,时空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是一个四维的坐标系。相对论认为,时空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时空的曲率会影响时间的流逝速度。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的体现。

现代物理学认为,空间是物体存在的场所,时间是物体运动的度量,而时空是两者的统一体,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在物理学中,空间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形式,与时间密不可分,用于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

经典物理学中,空间被视为一个三维框架,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维度。物体在这个框架中可以自由移动和旋转。

经典物理学认为空间是绝对的,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认为空间是四维的,并与引力场相关联,物质的存在会使时空弯曲。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了时空的概念,将时间和空间统一为一个四维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中,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狭义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运动速度会影响空间的测量结果,而广义相对论则表明,物质和能量会弯曲时空,引力现象是物体在弯曲时空中的运动表现。

在量子物理学中,空间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空间中的粒子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精确测量,这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的体现。

在数学中,空间是点的集合或具有几何结构的集合。

而在哲学中,空间被视为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宇宙空间是由有限个体组成的无限整体。

在古代,世界上第一个用唯物辩证法哲学语言论述“空间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认为:

大自然是相统一的物质整体,同时又是相对立的物质整体,是一切事物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名,甲骨文=月(月亮)+口(人嘴) 造字本义:月亮的样子像人嘴的样子,月亮时缺时圆,不断循环发展,人嘴时开时合,不断循环运动,形似,态似,彼此相像,故为“名”。又称“模样”,今称“形态”。作名词,表示事物的空间形式和运动状态,进一步引申为宇宙的空间形态。故“名”是道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态,称为“形态”或“空间”。

物质是先天存在的,只是一开始是没有具体的形态,但物质一直是有的,是实在的。换言之,存在即有,存在是先天的,是第一性的。

事物的空间形态是相统一的,同时也是相对立的,对立统一的事物空间(形态)是常见的事物空间(形态),是自然的时空(形态),是客观存在的空间(形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通过空间(形态)的“无”与“有”的辩证运动体现“道”的客观存在。物质的空间(形态)是“有名”与“无名”的对立统一,即“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天地万物是有空间(形态)的,但在产生之前是没有具体空间(形态)的。天地万物起源于无空间(形态)之物,但最终又归根于有空间(形态)之物。也就是“名”生“无名”,“无名”生“有名”,“有名”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本身就属于“名”,“名”是“无名”和“有名”的母亲,“有名”和“无名”统一于“名”。这,就是标准的“有→无→有”唯物的辩证运动。“无名”和“有名”都是“道”存在的体现,也是物质的体现。换而言之,天地万物起源于“道”,也归根于“道”。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古人第一个用唯物辩证法论述物质空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即开门见山提出“空间”(名)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运动的物质整体。自老子以后,一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才对空间有了更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恩格斯指出:“因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空间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形式,通常表现为长度、宽度和高度。它是物体存在和运动的场所,可以是有限或无限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其一,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和时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其二,空间和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其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空间和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空间和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质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2)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在空间时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


大自然辩证法认为,空间是指物质客观存在的形式和物质发展的状态。

大自然辩证法的空间的含义包含了以下内容:

1.空间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形式

1. 1 空间具有唯物性

空间具有物质性,是唯物的,是第一性的。空间是物质的空间,是质量与能量相统一的空间。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故而空间也是客观存在的,空间具有客观性。

空间与物质是同一的,空间=物质,亦即《易经》中的“乾坤”与《道德经》中的“名”,从统一的角度看,它们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空间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空间,中国古代称空间为“乾坤。

1.2 空间具有粒子性

空间是粒子的空间,是各种各样的粒子相互聚合相互叠加的粒子空间。

1.3  空间具有三维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空间的三维即长宽高由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聚合叠加构成,也就是说物质的存在形式由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聚合叠加体现。

1.4 空间的存在形式具有无限性又具有有限性

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是无限的,但在整个物质空间中,各物体的空间又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空间作为一个物质整体是无边无际的,因而没有具体形态。但在整个空间中,各物体是有边际的且有具体形态的,各物体的形式与状态多种多样,可分为物质空间和意识空间,物质空间又分为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因此物质也可分为显形态空间物质和隐形态空间物质。


2. 空间是物质发展的状态

2.1 空间的发展状态具有无限性又具有有限性

物质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的,因而空间也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的,整体空间的发展是无限的,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空间“不生不灭”。同时,发展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是不断发展的,但是空间中的各种各样的相对的局部空间即子空间的发展是有限的,是有过程的,是有生命阶段的,换言之即子空间“有生有灭且生灭交替循环”。

2.2 空间发展的的对立统一性

空间体现了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所以说空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物质整体,是存在与发展相对主统一的物质整体,是无限与有限相对立统一的物质整体,是整体与部分的对立统一,是绝对与相对的对立统一,大自然的整个空间与空间中各物体共同遵循对立统一规律。

2.3. 时间是空间发展的相对性体现

时间是指物质发展状态的反映,时间本质上不具有物质性,是相对空间发展过程的反映。

简言之,空间物质的形式是存在的体现,是相对的、静止的;空间物质的状态是发展的体现,是绝对的、运动的。

二、空间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空间是指物质空间,即整个宇宙空间是物质的,也就是说,空间是唯物的,空间具有客观性。

意识空间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基础上的抽象空间,是物质空间的一种表现,本质上属于物质空间,是意识活动的产物,其具有主观性。

1.空间的客观性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空间不随物的变化而不存在,不能由任何人为的力量所创生,也不能被任何人为的力量所消灭。

无论看得还是看不到,无论听得到还是听不到,无论触摸得到还是触摸不到,物质空间都存在。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大自然限制了人类的许多功能,让人类有所能又又所不能。

空间的客观性在于世界(宇宙)的物质性,即世界(宇宙)的唯物性,空间是物也就是所谓的“天生”。

真空不空,任何空间都为物质所占有,即使所谓的真空,也有物质存在,只不过物质密度较小而已。不存在非物质的空间,也没有不在空间的物质。

而且,在整个宇宙空间中,一切个体物质空间都是相对立的统一。也就是说,在整个宇宙空间中,一切个体物质空间都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即存在与发展的统一。


空间的客观性体现为空间是绝对的、无限的。

空间的存在形式是无限的,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边无际。同时,空间的发展状态也是无限的,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生不灭。

广袤宇宙无论哪个方位都不存在边界。假若宇宙有边界,那么边界的外面又是什么呢?古代中国人曾提出天圆地方说,认为“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无论“圆盖”还是“棋局”都是有限的。西方宗教神学主张地球中心说,也是把空间限制在上帝管辖的有限范围内。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现实宇宙的尺度的认识不断扩大。20世纪20年代,人们所观察到的宇宙直径为20万光年。此后,由于测量仪器的发展,人类的视野一下扩大到几亿光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测量宇宙尺度为50亿光年,以后又达到100亿光年。60年代以来,由于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发现了类星体,其光谱红移量很大,根据哈勃定理,人类的视野又扩大到200亿光年以外。人类所认识的宇宙的尺度不断扩大,为空间的无限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 空间的主观性

空间的主观性体现在意识空间。空间在意识产生之前就一直存在,意识所能观测到的空间仅仅是整个宇宙空间的一小部分。目前为止,我们所描绘的空间都属于意识空间。意识空间包括了数学空间、物理学空间、文学空间、艺术学空间等等。

由意识所体现的空间具有主观性,而意识具有局限性,所以说意识空间是有限的意识空间包含于物质空间。正确认识空间必须遵循唯物主义辩证法,因此说,科学的尽头是毛泽东思想。

空间是显性物质空间与隐性物质空间构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的物质整体。人类所能直接观测到的物质空间只有显性空间,隐性空间无法直接观测。人类的观测能力有限,这是大自然的安排,是天意,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规律决定了的。

意识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产物,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空间是相对的,是意识的产物,因而人类对空间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不断去局限性的过程。



三、空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空间的普遍性

空间的普遍性体现于物质的普遍性,物质的普遍性,就在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空间是物质存在形式的体现,是物质发展状态的体现。

物质构成的基本形式是物质普遍性的体现,所有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粒子(聚合叠加)构成的,而所有的粒子都由阴阳或正负两个方面组成,例如原子在能级位置方面由原子核与电子或者说在电性方面由带正电的质子与带负电的负质子(中子+电子)构成,这也是物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体现。

中国的《易经》论述的也是空间的普遍性形态规律,卦画中的阳爻由光线形态一条长线演绎生成即“—”。阳爻为乾为道,代表物质代表粒子,为阳为光为电为热,为一为统一也为电磁统一体,为整体为整个大自然,为刚为男,为力为磁力为引力为统一力,为绝对为宏观为显性,为空间为显性空间显性物质显性粒子…

卦画中的阴爻“--”由阳爻变化生成,将光线为为两段。阴爻为坤为德,阴爻实际上是由两个短阳爻组成,同时说明了阴爻也统一于阳爻,或者说坤卦统一于乾卦。阴爻表示阳爻一分为二,代表任何物质任何粒子都是一分为二或者说一体两面的。坤爻为阴为二,为相对,代表阴为黑暗为冷,为二为分裂为对立为部分,为柔为女,为相对为微观为隐性,为隐性空间隐性物质隐性粒子…

阳爻形成乾卦,阴爻形成坤卦,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坤卦统一于乾卦。《三十六计》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空间由显性空间与隐性空间组成,物质由显性物质与隐性物质组成,粒子由显性粒子与隐性粒子组成,粒子既可分为电荷与磁荷相统一的粒子,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荷相统一的粒子,例如电偶极子。

可以说,《易经》是科学之母,《道德经》是哲学之母。

物质的总律或者根本规律普遍存在于大自然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中。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发展即物质的普遍性或者说共性体现。

物质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是普遍性的,空间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的。空间中所有的粒子都是运动的,空间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粒子,即便是在所谓的绝对零度条件下粒子还是在运动。空间中,只要是运动的粒子,就一定具有热辐射,也就一定具有温度。这,就是物质发展的的因果律,也是空间物质的普遍性。换言之,热辐射是空间所有物质粒子的固有的特性即普遍性,绝对零度是相对的,绝对零度是不可能存在的,所有空间都具有温度。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空间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同时,也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粒子世界

2.  空间的特殊性

空间的特殊性体现于物质的特殊性。

物质的特殊性在于物质的部分性与相对性。事物的对立构成了事物的发展,换言之,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空间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万事万物中的每一个个体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空间中,个体事物的发展是发展的特殊性体现。

物质为构成空间中一切物体的实物,空间中所有的实体都是物质,人体本身也是物质。空间中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物质的特殊性或者说个性体现。

一切物质都具有空间,不存在着没有空间的物质,空间是一切物质形态存在的体现。在统一的整体空间中,每一个物体的空间形态是不一样的,空间中没有一模一样的物体空间,都各有各的特色。



四、空间的对立统一性

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物质整体,并且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物质整体。空间的统一性体现于物质的统一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空间的对立性体现于物质的对立性,物质的对立性以物质的统一性为前提,也就是说,物质的相对性以物质的绝对性为前提,物质的部分性以物质的整体性为前提。筒单的说,对立就是在统一中分化,在分化中统一,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

大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物质整体即整体空间,其在存在形式方面体现为整体空间无限大,而在空间中各个小空间又可以小到无限小,在发展状态方面体现为无生无死又不断新陈代谢。空间是整体与部分相对立统一的空间,是相对与绝对相对立统一的空间。

1. 空间的整体性与部分性

1.1 空间的整体性

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是没有具体的形式和状状的,整体空间是无边无际和不生不灭的,是一个统一的物质整体。宇宙空间为三维空间,宇宙空间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既没有开端也没有尽头。


1.2空间的部分性

整体空间由无数个相对的部分即子空间组成,整个空间包含了一切事物,例如时间也是空间的一部分,只不过时间不是物质而已。目前为止,我们人类所看能到的宇宙空间仅仅是空间的一小部分,宇宙空间中各种各样的粒子聚合叠加组成形形色色的局部空间即子空间。一分为二的看,空间也可分为显性空间与隐性空间。无论是显性空间还是隐性空间,都包含着无数个具有质量和能量相统一的的粒子。

空间由粒子组成,粒子具有质量同时具有能量。宇宙空间的整体质量与能量无穷大,但宇宙空间内部的微观物质质量与能量无限可分至无穷小。


2.  空间的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


空间由各种各样的粒子构成,空间就像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空间中包含着无数个各种各样的粒子,这些粒子就是包含了质量与能量的物质。

一分为二的看,粒子分为显性粒子和隐性粒子,而空间中隐性粒子是组成空间的主要部分,例如中宇宙空间中的中微子、黑洞中的各种各样的粒子。隐性粒子是人类虽无法直接观测其形式但可以间接观测其状态的粒子,人类看不到它,但它一直客观存在。

显性粒子是组成空间的次要部分,显性粒子是人类可以直接观测其形式和状态的粒子,例如光子以及由显性粒子叠加构成的原子、分子、星系、太阳、地球及其地球上的各种生物等等。

显性粒子与隐性粒子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两者之间相互转化,显性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隐性粒子,隐性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显性粒子。粒子可以无限细分,光子、中微子莫不如此。从物理学的角度讲,粒子在运动速度超过光速的状态下或体积小于光子便构成隐性粒子,粒子在运动速度等于或小于光速的状态下或体积大于光子即成显性粒子。


3. 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空间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是显性物质与隐性物质的统一;是质量与能量的统一,是电与磁的统一,是引力与斥力统一力与相对力的统一;是存在与发展的统一,是静止与运动的统一,是高速运动与低速运动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的统一。


3.1无限空间与有限空间

空间是无限的,从存在形式看,统一的空间无边无际,是绝对的。在整个宇宙中,目前可观测宇宙的直径约为930亿光年,这意味着从地球到可观测宇宙的边缘大约是465亿光年,并且这还是以地球为中心点观测的。实际上,整个宇宙根本就没有中心点,更没有边界,即便是930亿光年的人类观测距离也仅仅是宇宙的极渺小的一小部分。

在统一的整体空间中,各子空间可以无限细分,是相对的。一小孩坐在舜帝陵前休息,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地球相对于小孩而言是无比巨大的,而小孩相对于一只小蚂蚁是巨大的,相对于他身体内的某一个传递神经元信息的电子更是无比巨大的。但从大尺度看,地球又是渺小的。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1.5亿千米),而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外围,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部分,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太阳系的直径约为15万亿千米,这使得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显得极为渺小。

空间的发展是无限的,空间不生不灭,是绝对的;在统一的整体空间中,各子空间的运动是有限的,子空间有生有灭且生灭交替循环。在物理学上看,整个宇宙是发展的,是不断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各种各样的物体运动是相对的,是静止状态与运动状态的统一。一小孩坐在舜帝陵前一动不动,看上去好像不动,但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一方面是小孩所在的地球在不断自转(速度约0.465公里每秒,日行约八万里),且地球还在绕太阴公转(速度约29.78公里每秒),而太阳系又在围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速度约220公里每秒),同时银河系又围绕着本超星系团的质量中心公转(速度的600公里每秒),公转周期可能长达1000亿年甚至更久。在更广阔的宇宙尺度上,银河系也正以每秒约600公里的速度向一个名为"巨引源"的引力异常区域靠近。巨引源距离地球超过1.5亿光年,其质量可能是银河系的上万倍。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人同小孩一样在不停的以各种速度在运动。另一方面,小孩的身体内部也是不断发展不断运动的。


3.2  宏观空间与微观空间

宏观空间与微观空间统一于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体现了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从物理学看,空间可分大尺度空间与小尺度空间,但无论是大尺度空间还是小尺度空间都属于相对空间即子空间。现代物理学许多流派仅研究相对空间,不承认绝对空间,是片面的认知,像“大爆炸论”,而“熵增论”更是奇葩地公然引入“神学”,成为伪科学。

空间由粒子组成,宇宙空间中各种各样的粒子聚合叠加组成形形色色的局部空间即子空间,所有的子空间相统一为整体空间。

宏观空间包括大尺度空间,宇宙中的各种星系如银河系、太阳系以及黑洞、地球、月亮等天体都属于大尺度空间,一座山一棵树、一栋楼一个人也同样是宏观空间。

宏观空间由微观空间构成,也就是说由种各样的粒子空间聚合叠加组成。一个个电子、光子、中微子都属于微观空间即粒子空间。


3.3  显性空间与隐性空间

宇宙空间看上去很复杂,其实很简单。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宇宙空间一分为二为显性空间与隐性空间。而性空间与隐性空间的本质就是显性粒子和隐性粒子的对立统一。

空间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分为显性粒子和隐性粒子。显性粒子的形式与状态人类可以直接观测,隐性粒子是人类虽无法直接观测其形式但可以间接观测其状态的粒子,人类看不到它,但它一直客观存在。隐性粒子不但一直客观存在,而且是整个宇宙空间本质上都是由各种各样的隐性粒子聚合叠加组成。

显性粒子由更微小的隐性粒子聚合叠加生成,显性粒子衰变或分裂成为隐性粒子,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例如一般认为,质子分裂为胶子与夸克,中子又分裂为与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及一个反中微子。


3.4  静止空间与运动空间

物质的发展是绝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静止状态,静止包含于运动之中。所以说,静止空间是运动空间的一种相对状态,是物质存在形式的体现,而运动空间是物质发展状态的体现。九嶷山相对人而言,是静止空间,但相对于太阳、月亮和其它星星却属于运动空间。九嶷山既是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又同时处于绝对的运动状态,其既随地球而运动又随太阳系而运动,还随银河系运动,并且是不停地处于多种状态运动。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电子,其实同样是与九嶷山一样不停地处于多种状态运动。在整个宇宙空间中,所有的子空间都在不停地作非单一性运动。


二、时间

什么是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挂在嘴边、经常用到的两个概念。人们对时间和空间似乎非常熟悉,但究竟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大部分人说不清、道不明。

一般认为,时间是宇宙存在与运动的过程,是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度量标志。

时间是衡量物体运动和变化的尺度。在牛顿经典模型中,时间是独立于宇宙中发生的事物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表明,时间与物质运动速度成反比。

关于时间的本质,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意见不一。古代哲学认为时间是事件的顺序和持续,是永恒不变的存在。现代物理学视时间为描述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相对量。有哲学家认为时间描述事件的顺序和持续性,但这种观点仍存在争议。


唯物辩证法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与空间一样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它不仅仅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或工具。时间具有客观性,存在于宇宙中的各个过程和事物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时间的无限性和不可逆性。时间是无限延伸的,没有起点和终点,它是宇宙中永不停止的运动。同时,时间是不可逆转的,过去的事件无法改变,只能向前发展。

时间与空间相互关联,构成了宇宙的统一整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塑造了宇宙的结构和发展。


大自然辩证法认为,时间是指物质发展状态的反映。具体的讲,时间是对空间物质发展状态的反映,是对空间物质运动形式的度量。

时间的本质是反映物质发展的状态。时间是指空间内各子空间物质发展的状态的反映。时间首先不是物质,不具有物质性,是第二性的,时间以空间为前提条件下产生,时间是空间即物质发展的反映。时间是相对的,时间是空间中物质相对运动的体现。

时间是相对的,时间不是物质,时间反映的是物质发展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是空间的映像,时间反映空间运动的客观性。与反映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三维即长宽高三维一样,时间的一维性也只是反映物质发展的状态。

宇宙空间的存在是无限的,是绝对的,宇宙空间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是绝对的,因而时间也是永恒的、无限的,且是持续不断的不可逆的。

1. 时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1 时间的绝对性

时间的绝对性在于统一于物质空间的发展,是绝对的。时间无始无终且永不中断,宇宙空间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物质整体,是绝对的,无所谓产生也无所谓灭亡。宇宙空间的发展是绝对的,作为宇宙空间发展反映的时间必然也是绝对的、统一的。

1.2 时间的客观性与非物质性

发展是物质空间所固有的特征,时间是空间物质发展的固有特征,所以说,发展具有客观性,时间也具有客观性。但是,时间是第二性的,时间不具有物质性,所以说,时间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物的存在方式为转移,它伴随着物质的存在与发展而存在。

在整个宇宙空间,时间以一维的方式存在。通常情况下,它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过去均匀地流到现在,从现在均匀地流向未来,正所谓“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种一维性的存在同时又是一种矢量存在。

1.3 时间的不可逆性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是物质的相对性运动的体现,是物质发展的体现。发展是绝对的是持续不断的,也是是不可逆的的。通俗的讲,时间永远不会停止,也永远不会倒流。也就是说,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坊间的什么“大爆炸论”、“返老还童论”、爱因斯坦的“虫洞论”都是不科学的假说。

如果以一个仼意一个宇宙子空间为时间原点,过去到现在构成了一根指向未来的数轴,数轴上的时间间隔是均匀刻度的。时间沿着这根数轴从亘古流向未来,永不停息,永不回头,永不可逆,从而使已经逝去的永远逝去,已经消亡的不复存在。任何对过去的回溯、复制、模拟,都只是对过去的一种相对性表现,谁都无法恢复过去。貌似的恢复或复制,不过是时间数轴上表现过去的一个现象。

时间不能伸缩,时间与物质之间不存在任何作用力。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是同步的,不能某些地点是在过去,某些地点是在现在,某些地点是在将来测量存在相对时间差,但事件的发生与观测效果无关,观测的时间差是可以度量的。


2.  时间的相对性

宇宙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物质整体,不生不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说在统一的整体空间中,没有时间。换言之,时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任何物质空间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过程,瞬时的超距作用是不存在的。

时间是宇宙存在与运动的过程的反映,是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度量标志。宇宙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持续性、次序性、连续性通过时间表现。

时间的相对性体现在时间无法独立度量,只能通过两种空间物体的相对运动进行度量。

时间具有相对性,在宇宙空间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发展状态和运动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在宇宙空间中每种物体的时间度量都是不一样的。

相对于生物(人类)而言,时间是意识的产物,只存在于意识之中。人类对时间的度量是参照地球的运转或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的某种周期性进行的,并以年、月、日、时、分、秒等作为度量单位。以人类的时间度量为例,同样是人过了一年,但水稻却走完了一生,微生物更是经历了N个世代。

现已测得,人类可探测宇宙的年龄约为150亿年左右,太阳系已经存在40亿—50亿年,共振态粒子的寿命为10-23 秒。实际上,这样的测算方法并不正确,这样的测算仅仅是根根据宇宙空间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点而假定的原点。宇宙空间根本就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更没有什么所谓的“奇点”!150亿年的时间也不过是人类意识所能反映出宇一部分宙空间发展过程的一极小极小部分,仅此而已。宇宙空间形式上无限大,发展过程上也无限远,也就是说整个空间无边无际且不生不灭。

当然,从某种角度看,时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也是对立统一的。


综上所述,空间是物质存在形式和发展状态的统一,时间是物质发展状态的反映,时间统一于空间。


(郑裕波  校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