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 动之以情
动之以情的道德论点将悲剧主角还原为平凡人,既有故事中动人的坚持、迷失的目标以及注定失败的人物,引发观众共鸣。主角不是太晚面对真实自我介入,而是没有能力。尽管如此,他仍一路奋战到底。这种道德论点是这样起效的:
主角的那套信念及价值取向已经退化,不是早就过时就是过于死板,主角有一个道德层面的需求,他不只是受害者,他的目标是他无法企及的,但他并不知道他的对手对他来说太强了,那可能是主角无法理解的一种体制或一股力量。这个对手并不邪恶,只是不具有人性,或冷漠无情,而且异常强大。主角为求胜利而采取不道德行动,且不听盟友的警告或批评,主角无法达成目标,对手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观众觉得这完全不是公平之争,主角绝望而亡。这个伤痕累累的人,没有经历真实自我揭露,就因心碎而亡,或在道德抉择中只能选择自我了断。观众深刻感受到世间的不公不义。
那个不知是自己被什么力量击败的小人物的事令他们感伤,不过他们对于凄美的失败,权力的拼搏,以及主角拒绝承认失败的姿态,深感赞赏。
对观众动之以情的道德论点在以下故事中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欲望号街车》《推销员之死》《包法利夫人》,《樱桃园》以及《天堂电影院》等。
5.4.4 讽刺嘲讽
讽刺和嘲讽不同,但往往同时出现讽刺故事是关于信念的喜剧,特别是与整个群体之所以建立的基本信念有关。嘲讽是故事逻辑的一种形式,其中一个角色最后得到的与他想要的和采取行动争取的恰好相反。如果嘲讽不止出现于某个片刻,而是应用于整个故事,它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模式,连结了故事的所有行动,并呈现出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哲理嘲讽。同时也具有某种令人不知所措的调性,常常令观众对角色左支右拙的表现失效。
以嘲讽讽刺形式建构道德论点的方法在于持续设定角色与行动之间的某种对比,这个角色认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道德的,完全符合整个社会的信念,但这些行动和信念的影响却显然是不道德的。以讽刺嘲讽建构道德论点的主要结构步骤如下:
主角生活在一个社会规范清晰的体制内,是通常至少会有一个角色对这个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做出部分或完整的说明。主角坚定信守这个体制,并决心成为人上人。他的目标与梦想和爱情有关,一个对手也同样坚定信守这个体制及其价值取向,且追求同一目标。当两个角色争取同一目标时,他们的信念引导他们采取愚蠢且具有毁灭性的行动,为什么故事中断以行动表达的论点来自角色之间一连串并行的情况?他们坚称自己以道德形式,并传达出了社会的最高理想以及灾难性的后果,双方在对决时都暴露出自命不凡和伪善。主角经历的真实自我揭露通常包含他对社会体制、信念和价值观的质疑意见,主角或另一个角色往往削弱了真实自我揭露的力道,没有真的从自我揭露中学到什么教训,主角采取的道德行为是个人层面的,通常对社会体制的愚昧和破坏性毫无影响,友情或爱情开花结果,暗示这对朋友或伴侣会形成一个更好的二人世界,但对更大的群体没有什么影响。
以讽刺嘲讽表达的道德论点可见于以下故事,《傲慢与偏见》《爱玛》《美国丽人》《包法利夫人》《樱桃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