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我在“混沌”学习期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当时,梁宁老师的《真需求》这本书被大家广泛推荐,全班同学都沉浸其中,我也不例外,利用大约10天的时间通读了全书。。由于当时正值学习繁忙期,对书中的许多知识点只是略知皮毛,未能深入领悟。从今天起,我决定重新翻开这本书,重温其中的智慧,并将系统地梳理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以加深对书中核心思想的理解。今天先梳理一下这本书的整体梗概。
作者简介:梁宁,著名产品人,法学、文学硕士,历任联想高管、CNET中国副总裁,后创办绿人网并入腾讯、阿里湖畔大学,荣膺 “2021 中国十大品牌女性”。著作《增长思维 30 讲》、《产品思维 30 讲》、《真需求》,演讲主题《如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好产品》、《从产品到品牌从买卖到生态》等
本书共十六章,如下:
第一章:功能价值与效率需求,包含:功能价值的四个模型;供应链模型;基础设施模型;匪兵甲:功能价值的经典死法
第二章:情绪价值与情感需求,包含:情绪的二因素理论;情绪家长的付费点;貂丁:情绪价值的经典死法
第三章:资产价值与投资需求,包含:自招价值的定义;钻石故事:奢侈品类的成与毁;中国到该出大牌和大师的时候了
第四章:产品创新— —价值组合,包含:产线的逻辑;品类的进化
第五章:品牌价值,包含:白牌:无须被记住的名字;网红VS大牌;价值故事:中国手机30年
第六章:感知的分歧:特性与属性,包含:KANO模型;用KANO模型看分歧;用KANO模型看关系
第七章:想象的分歧:用户人设,包含:愿景的力量与撬动改变的公式;用户人设: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人设是人的自我设置和自我投资;理解一个人的人设,才能进入他的故事;天猫时尚趋势中心-一用户人设应用;用户画像和用户人设的不同;人设公式
第八章:场景的分歧:产品场景匹配,包含:产品场景匹配;场景穷举与识别;场景穷举与识别
第九章:利益的分歧:利益驱动,包含:利益相关人地图:把分歧摊开;内部共识:利益即态度 ;客户共识:阵营管理;市场共识:驱动利益链 ;社会共识:危机公关、ESG、商业向善
第十章:认知战:从新主张到共识,包含:媒体认知战的五个要点;近距离认知战--说服的12个步骤
第十一章:关系: 共识的成果,包含:关系的四个次第:需要、喜欢、认同和归属;网络社会新关系:饭圈
第十二章: 能力系统,包含:瑞幸的故事;能力的顶和底
第十三章: 变现逻辑,包含:套利空间与持续变现;博弈工具与交易控制
第十四章:求真—创造者的精神
第十五章: 应然与实然,包含:弱者道之用--李兴平的hao123;用行动力识别一个人
第十六章: 第一性原理,包含:马斯克与第一性原理;用行动力识别一个人;用一个字概括一个好产品
在这本书中,梁宁围绕“真需求”这一概念,讲解了在商业世界里生存的方法:创造价值,取得共识,获得资源,强化竞争力,构建生存的优势。真需求,顾名思义,就是用户或消费者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和渴望。书中指出,真需求是一切商业与关系的源头和内核;做产品、做企业,需要诚实地、如实地面对用户和自我的真实处境、真实需求。梁宁用价值、共识、模式三个部分,搭建了一个极简的分析模型,讲解了企业如何创造产品价值、品牌价值,如何取得内部共识、用户共识、市场共识和社会共识,如何构建竞争力系统、开创属于自己的独特模式等问题。
书中著名的三个公式:第一,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第二, 贝克哈德-哈里斯改变公式:Beckhard-Harris Change Equation;C = D × V × F > R;第三,用户画像与用户人设
书中金句:拖延的反面是具体。而提高行动力的关键在于提升掌控的精确度;人们在做一件事时,之所以会内耗、畏惧、拖延,很多时候是由于对无效努力的恐惧;只有被感知到的真实关怀,才是真正的体验感,才是人心被触动的时刻。
核心观点:
商业闭环的极简模型:价值-共识-模式,a、价值:价值是商业的基础,由需求决定,包括功能价值、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有商业价值。b、共识:共识是商业成功的关键,通过消除分歧达成,涉及感知、想象、场景和利益等方面。没有共识,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c、模式:模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包括能力系统、变现逻辑和分配机制
需求与价值的关系:需求是价值的源泉,理解用户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价值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书中强调要区分功能价值、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并根据产品特点和用户需求进行合理组合13。
共识的重要性及达成方式:共识是商业合作和成交的基础。要达成共识,需要理解和超越分歧,关注利益相关人的利益,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策略,构建共同的认知和目标14。
模式的构建与优化:企业应构建适合自己的模式,包括能力系统、变现逻辑和分配机制,以实现生存和发展
作者梁宁说:“如果你想要把一件事做大、做成,并在市场上变现,就要第一训练:摆脱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愿望,站到买方角度来审视自己手上的一切。”
(上述内容整理借助了AI工具及参考网络资料和学习期间同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