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 这本书在心理学界是有一定分量的,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经典书籍。我们说,每一本书都会有一个使命,那么这本书的使命就是,解答了我们如何才能永远带着乐趣和好奇心学习、工作和生活?
统观全书,贯穿整本书最多的一个词语是“自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为这本书写了推荐序一,题目是“幸福来自真正的自主”。
中国有句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必须要追求比别人更高的地位,赚比别人更多的钱,才能获得快乐,而为了这种所谓”快乐“吃再多胡苦,受再多的累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说法是否本身就是错的呢?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人上人”才能快乐幸福呢?这是不是外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想法呢?因此,是否过幸福的生活,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而不是受制于外在因素的决定。
幸福的人生是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结果,在追求结果的同时,更应该去用心体验过程,一味地忙于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美好,其实真正的幸福就蕴藏你做每一件事情的体验中,或者说过程中。
自主可以激发内在动机。
被外在的东西所强迫去做一些事情和自主自发去做一些事情,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带这样的问题我们来看机组案例。
作者在1969年的时候,就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坐索玛拼图实验。什么是索玛拼图呢?
就是很多小方块,需要把它们组合,才能够拼出很多小动物,比如小狗、小猫、小鸡等可爱的形状。这是一种游戏,对于小孩子来说,这种游戏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同样具有趣味性。
索玛就用这个游戏做了两组实验。
左边一组:他要求你们只要拼出一个图形就会奖励一块钱。在1969年的时候1块钱应该也很值钱吧,至少可以买很多东西。所以诱惑还是挺大的。
右边一组:没有任何奖励,也没有任何要求,你们只要拼就好了,就是想看看大家喜不喜欢这个拼图游戏。
等他们拼了一会时间以后,研究者说,我们休息一下,我们需要整理一下现场。让两组参与实验的人全部在一个休息室休息。休息室里边放着图书,还放着索玛拼图。在休息室的这几分钟时间里,既可以是选择看书,也可以选择继续玩索玛拼图。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非常明显的一个结果:给一块钱奖励的那一组,在休息时间(更多人)不会去碰那个拼图。原因是他把这个拼图当作了任务或者工作,是外部的激励。所以,这件事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金钱会带来疏离。
疏离一词,前边章节讲过疏离,就是你没有完全沉浸在当下生活的一种状态。
有句话说“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疏离的感觉可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过。就比如我门,正在单位上班,学校老师打电话说孩子感冒了,我们是不是立马就会心不在焉,不能全情投工作。
现实生活中,一些私人企业、公司,一份工作,给钱就能做,否则就会立刻停止。包括现在的一些单位也是这种情况,尤其是遇到节假日,有的人不发加班费,永远都不会加班,但有一部分人,不管发不发加班费,工作该怎样做就怎样能够做。就如另外一部分没给钱的研究者,他们在休息的几分钟时间,继续去玩那个拼图,他们认为很有趣,接着拼。
后来,心理学家就开始尝试把钱换成威胁,比如说,你如果拼不出来的话,就会扣分。我们也总是会威胁孩子,“如果你不学习,就不能看电视”;单位领导也经常会警告员工,“如果你不按时上班,那就扣工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策略。实事并非如此,我们越是说类似的话,参与者越是反感,越是不情愿按照你说的去做。
同样,研究者把威胁换成了竞争,做出了一组实验。
一组,参加竞赛。告诉研究对象,他们的任务是赢得比赛,也就是说,通过更快地完成拼图来战胜对手。
二组,不参加竞赛。对于研究对象,我们要求他们尽可能快地完成拼图,并没有提到竞争或者赢得胜利。
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了竞赛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的内在动机,比那些仅仅被要求尽可能迅速地完成拼图的研究对象弱,竞争的体验削弱了他们完成这项有趣任务的内在动机。显然,他们感到了竞争的压力,觉得被竞争控制了。
在罗切斯特大学举办了多场研讨会上,研讨会上一名学生表示,竞争可以让人们专注于赢,而不是专注于活动本身,就像奖赏会分散人们对活动本身的注意力一样。此外,竞争可能产生一种压力,将人们推向特定的目标,并且远离活动本身。如果是这样,它也会破坏内在动机。
比如:我个人的一个真实案例。2022年参加的一次8公里越野跑。基于平时一直都在跑步,觉得这次比赛一定没问题,说不定还会拿个名次呢。上场以后,一开始速度很快,一直领先,结果开始心急,速度太快,体力消耗过大,后边没有了耐力,被很多人超越。这就是太过于专注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很多,就如孩子们上学考试一样。平时学得很好,一考试就砸。
由此可以看到,不管是威胁也好,竞争也好,都会让参与者把专注度不再放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上,而是放在赢这件事情上。
所以,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一个著名的画家说,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那幅画。一幅画画出来的时候,这个艺术就已经结束了。所以画家画画享受的是过程。画完以后,那个画本身并不是目的。
因此,大量因素都会使得我们做这件事情本身产生异化,给人买带来疏离感。
所以,作者换了个角度来研究。就是哪些因素能够增强人们的内在动机?减少我们内在动机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奖励、竞争、威胁、责备等,都能带来疏离的感觉。怎样才能增强内在动机?
有一个有效方案就是让参与者自己进行选择。只要加入一点点选择的空间,你就会发现这个参与者的主动积极性高了很多。生活中的案例很多。
书中说到一个不爱吃药的姑妈。大家都应该知道,老年病患者一般都很倔强,不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吃药。这种情况下医生使用强制手法告诉家属,必须让他每天晚饭后吃药。这个姑妈,就是不吃,后来换了一个大夫。这个大夫只做了一件事,这个姑妈就把药吃了。
什莫事呢?这个大夫说,在一天的时间里边,你喜欢啥时候吃药,你自己选择。吃药的时间和疗效关系不大,医生就把选择权交给了患者,选好时间,自己吃就好了。就这麽轻描淡写的把问题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使用同样的方法可能会更有利于孩子主动去做事。
比如周末孩子不想在规定时间写作业,那就让他自己选时间,他自己选择的时间完成作业会更高效,也更乐意。就是说你只要给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允许他参与,他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有一种幸福,就叫我可以自主选择。当一个人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时,会激发内在的动机主动全做喜欢事情,这样更容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