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82,6-1-1,滕文公章句下1-1》
今天是丙申年辛丑月己亥日,腊月十五,2017年1月12日星期四。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
一."猎场管理员"虞人的故事。
陈代,是孟子弟子。
战国时期,游说之士,很多人都主动拜访各国诸侯。象商鞅、苏秦就是其中代表形象,他们的做法是屡次三番主动推销,投其所好更改方案,按其所需变换说辞,目的就一个:功成名就。有人说,这很励志啊,为什么说这是不好的呢?商鞅威风了十年,被施以车裂之刑而死;苏秦十五年,被刺客刺死于家中。他们的富贵威风和现在许多锒铛入狱的高官有什么区别吗?没在位时,生命能量投资到功名利禄,在位时,生命能量耗散在聚敛,待到就戮街头,除了那点儿故事供茶余酒后休闲,留下什么文化和精神遗产了吗?就相当于在舞台上唱了跳了,但唱的跳的都是不入流的曲目,通俗剧情,流行歌曲,当时热闹,散场就没了味道。如果这样使用生命能量的人应当被推崇和效仿,那么,那些崇敬他们和效仿他们的人,就算取得跟他们一样大的成就,也已经不足观了。这种没营养的章回小说的主人公,励的是什么志?俗志。
陈代见孟子老师以道自重,不肯屈身拜访诸侯,着急了,他觉得老师这么消极,怀疑算不算自视过高了,就说:"不去谒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于小节吧;如今一去谒见诸侯,大呢,可以实行仁政,统一天下;小呢,可以改革局面,称霸中国。而且,古书上说:‘如果屈曲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八尺’,好像可以干一干。"
孟子答道,给你讲个故事吧:
当年,齐景公打猎,用有羽毛装饰的旌旗来传唤猎场管理员。猎场管理员称为虞人,这位虞人的故事,《左传》上记得清清楚楚,流传后世。
古时候有一个规定,国君召见大夫时使用有羽毛装饰的旌旗,召见虞人应当使用皮冠。这位虞人见来人手执旌旗下达召令,就拒绝从命:不去!齐景公怒了,敢抗命:逮过来,杀头!等到五花大绑带到面前,齐景公问他为什么抗命?虞人把理由一说,景公即收回成命,叫人松绑,放了这位虞人。
这位虞人因此得到孔子的称赞:"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意思是说,世上有一种人叫做志士,穷点儿不怕,官途顺点逆㤐也无所谓,但有一条是他特别看重的:坚守节操。他常常提醒自己,如果这样做了,就算死后没人埋葬,弃尸沟壑,也不怨恨;世上还有一种勇士,好点赖点不大放心上,但有一条是勇士特别看重的:见义勇为,该做的时候不能当缩头乌龟。他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是捐躯殉国,这样的死就没什么好怕的,该来不用躲,如果是战斗而死,丢掉脑袋也不逃避。这样的志士,这样的勇士,说的就是虞人这样的人啊!对于这位虞人,孔子取他哪一点呢?就是遇到了不是自己应该接受的传唤之礼,他敢于拒绝,既使明知拒绝意味着死亡,仍然具备拒绝的决心和勇气。对于这样一位小小的官员,面对这样一件小小的不符合传唤之礼的事,他都尚且提着脑袋搬家的风险,不去见国君。更何况,不等诸侯召见就登门拜访,请问,那算什么呢!
孟子的反问,够劲儿!
二.生命的态度。
如果说,一个人有了醒觉意识,却尚未形成如何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即生死的态度,那就只能叫知觉,不能叫做觉醒。当且仅当一个人的知觉升华为生命的态度时,知觉才叫做觉醒。
三.不谒见诸侯,那么,君子该干啥?
授课著书,宣传自己的学说。
从先秦到盛唐乃至晚清,这样的豪杰很多,钱穆先生赞唐朝时期"不世豪杰在禅门",马祖、慧能是也。曾国藩三请彭玉麟,他除了一壁梅花,一本兵书,啥都没有。曾国藩却把整个儿水师托给他,为什么?玉帅就属于这样的志士。
什么叫大丈夫?影响时代的文化和精神,这样的豪杰叫做大丈夫。汲汲于功名利禄者,浅人一个。
事功和精神事业都有建树的,那是圣人!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