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有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是小玩偶,可能是科技书,这很正常,但有些孩子的不断索取开始让家长困扰。一开始家长可能会满足孩子,因为觉得这样东西可以承担,但是发展到后面,孩子想买的东西越来越贵,甚至家长无力承担,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现在以学习为主,万一不买会不会激发孩子的负面情绪,继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再加上孩子的撒娇或者哭泣推波助澜,有些家长咬咬牙也就满足孩子了,这样做真的正确么?
俗话说:“女生要富养,男孩要穷养”,但很多家长没有成功掌握这个度。如果家长过度满足了孩子,就变成了溺爱,孩子认为自己喜欢什么,家长都可以满足,这些想法会不断发展,甚至变成觉得自己的想法家长都可以满足,那自己为什么还要努力,反正有父母作为支持。如果家长过于限制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家长总对孩子说:“这个太贵了,买不起,你怎么总是想买东西?心思不能放在学习上面吗?”导致孩子对于花父母的钱有很强的愧疚感,甚至影响到成年后的的处事方式等。所以家长虽然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但一定要满足以下的两点。
首先,家长需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很多家长会抱怨:“我的孩子一双鞋居然要5000块,也太夸张了,不给买就死缠烂打,我真的承担不了。”那么这个家长是没有提前想好自己可以接受的底线的,所以孩子更没有这样的概念。家长需要确定好自己在孩子要求的这方面能够承担多少,做个假设,家庭月收入8000,除却需要存下的以及各项开支,灵活运用的钱还剩下2000,对于孩子的开支分配,这个家庭可以接受一个月一千,提前想好后,告知孩子:“你想买玩具是可以的,爸爸妈妈可以每个月专门给你留一千元的预算,这一千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由把握。”这时候,家长和孩子的需求都满足了,家长心里就不会总装着抱怨,传递给孩子的就不会有满满的压力。孩子也可以在过程中学会合理安排。
其次,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引导孩子根据重要程度作安排。有一些孩子认为父母只给了这么多钱,但是这个月不仅要买心爱的玩具,也想和好朋友报一个兴趣班,但是考虑到家长已经和自己明确说过一个月1000,那应该怎么选呢?最后可能先满足了自己的娱乐需求,因为兴趣班有些贵,孩子以为父母并不会额外满足这项需求,其实很多孩子就因为这样放弃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家长可以从小就帮助孩子作事情的分类,什么是正事,什么东西值得花更大的代价,以及紧急和重要之间应当如何平衡。家长可以从小事做起,孩子正准备写作业,但楼下有小伙伴在喊着一起玩,那么家长可以和孩子说:“作业是今天必须要完成的,小伙伴们每天都可以一起玩,妈妈担心你玩的太晚回来来不及完成作业,但如果你实在想去玩,那必须得早点回来。”家长帮孩子分析了事情的轻重缓急,也提供了后路,因为这些观念需要慢慢培养,如果孩子这次选择了出去,也没有把握好时间,家长可以适当采取惩罚措施。当孩子在纠结今天的零花钱是买零食还是买本故事书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零食可能一下子就吃完了,但是故事书可以看好久呢。”如果孩子认为这个价格自己承受不了,家长可以继续:“这样吧,妈妈也不是要求你把所有可支配的钱都用在学习上,妈妈可以帮你承担故事书的一部分费用,你自己再出一部分,剩余的钱你可以买少一点的零食,可以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明白事情该如何根据重要性排序,并且也可以在比较重要的事情上寻求父母的帮助。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和自己沟通,向孩子表达如果是真正需要的东西,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说不定可以提供帮助。
孩子想要喜欢的东西很正常,但家长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相信家长调整好教育方式后,孩子的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