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将里仁篇读完,综合来看里仁篇讲述的是君子的品德修养:关于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里可以修行的,在人际关系里,在与父母的相处,在小事上如何处理,如何思考,如何抉择。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的修行。有些思想是深入人心的,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践行,传承,沉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而这些都是那个三千年前的人总结提炼出来的,所以会感叹:天不生仲尼,将万古长夜!
今日读: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
他终生治学不仕,鲁国国君多次聘请他为大夫,他都辞而不应,致力于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士。相传他通鸟语并在相城黄埭一带教过书,带领当地百姓疏浚拓宽了鹅真荡至元和塘的河流。由于公冶长的特殊地位和贡献,受到历代帝王推崇。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唐开元十七年(729年),朝廷赠封公冶长为莒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高密侯。
公孙长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1
许他为妻。
我没有查找到南容的故事,但是,我读这篇文章,我觉得孔子对于这两人的喜爱还是有细微的偏差的。对于公孙长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只有一句话:他的牢狱之灾并不是因为他犯错了,而是上位者的错误,所以把女儿许给他了,而南宫呢,则用了较大篇幅来来描述他的能力和品德,把侄女也嫁给了他。按照我阴暗的心理推测,孔子喜欢公孙长甚于南宫,因为自己真喜欢、信任的人不用长篇大论来描述他的优点,就有一种我很了解,你什么都不用说的感觉,我很放心将女儿许给你。而对于除他以外也很优秀的人,就会有些心虚,会滔滔不绝的说他的优秀,证明自己对女儿和侄女一视同仁,看看,让侄女嫁的更好,我都是一视同仁的。
也不知道我的揣测对不对,将这个故事讲给儿子听,儿子也说孔夫子更喜欢公孙长,嗯!很给力吗!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