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5)|孔子访问邻国行礼的表现

[原文]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译文]

孔子出使邻国行礼时,手里拿着圭,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不能担负一样。向上举像在作揖,往下举好像要交给别人。面色紧张战兢,脚步碎小而快,规规矩矩向前走去。献上礼物时,面色和善。以私人身份和外国使臣相见,则是轻松愉快的样子。

[解读]

执圭(guī):手里拿着的玉制礼器。

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

蹜蹜(sù):小步走路的样子。

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

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

觌(dí):会见。

周朝时,诸侯国之间为了联络感情,常常派遣卿大夫互相访问。小国来访叫作“朝”,大国来访则叫“聘”。孔子代表鲁国出访当属聘问之礼。所执之圭就是代表鲁君的出访信物。

国家之间互访,要注意外交礼仪,今天亦是如此。当时使臣的朝聘之礼似乎就是紧张拘束的感觉。孔子的所作所为是合于周礼的表现,符合当时的外交规范。

[读后启示]

人在对待不同场合,代表不同利益的时候,应当按照不同的礼仪规定行事。

比如问候礼:见面时的问候是基本礼仪,如握手、鞠躬、点头等。讲究的是尊重和友好。

比如餐桌礼:用餐时要注意座位安排、不抢食、不浪费、使用公筷等。讲究的是尊重和卫生。

再比如拜访礼:拜访他人时要提前通知,携带礼物,注意言行。讲究的是尊重和礼貌。

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礼节,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礼节。

礼仪的由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表达尊重和敬意。

礼仪文化要求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通过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