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祥老师《学习型教师——学习力的修炼超越》第四章第三节《向专家那样思考》。
一、“专家”和“专家思维”有什么不同?
“专家”属于身份标签,“专家思维”是认知品质,“专家”未必拥有“专家思维”,拥有“专家思维”的人也未必一定是“专家”。当然,刘老师说了,这并非玩弄文字游戏,而是要修正一种意识:当我们强调像专家那样思考时,绝不是指向某一拥有“专家”头衔的人的主张或结论,而是指向一种符合认知规律、建立在概念性理解基础上的高阶思维活动。
二、学习型教师如何用“专家思”维进行教学实践?
1.学习新教师必须寻找并发现相邻教学内容间的关联与差异,从具体教学内容变化提炼出上位概念认知结论。
2.学习型教师必须充分尊重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有意设置有梯度的渐进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朝向思维的纵深处迈进。
3.学习型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认知差异,并为了这样认知差异而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同时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学业水平界定。
4.学习型教师必须善于从自身的若干具体教案中,发现最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和最无价值的教学行为,据此形成相对完善认知经验,指导后期的教学。
三、学习型教师在哪些方面质疑?求证的过程有哪些?
治学中“疑”,不是胡乱猜疑,也不是第六感中的预想,而是学理基础的分析推理。“疑”的对象可以是报刊、图书信息、资料上的信息,也可以是“专家”“权威”的言论,甚至是教科书中形成的共识、主张。
学习型教师在备课、观课、议课时离不开质疑精神。
1.从备课看,学习型教师质疑应该指向课程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落实看,学生需要什么样教师设计?能够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吗?,这样的质疑提升教学质量的思维之梯。
2.从观课、议课看,学习型教师质疑应指向学生的思维状状态。一节课无论多好看,如果学生脸上没有一点深思的表情,没有妙悟的愉悦,行为上没有主动的投入,没有跃跃欲试的姿态,这节课就不算好课。
3.学习型教师在专业阅读、专业交往中也需要长期秉持质疑精神。所有的文章著作都是特定语境下认知的结晶。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文章和著作中一定会有些内容不再适宜,需要补充或者修正完善。所有专家、学者也存在认知偏差,他们即使在最擅长的领域,也未必对每个问题都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验证,所以表达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只是他研究成果和推想的结论。所以阅读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有可能就是作者表达的不准确甚至不正确。
四、求证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1.依照认知经验和客观规律预测各种可能性的存在方式
2选定最具可能的那种存在方式,开始检索各种材料、相关阅读相关著作,提炼相关主张和原理。
3.然后接着再从外部的各种认知和待求证的本体进行整合,验证二者间的匹配度,形成变的验证数据或资料。再回到另外一种存在方式上开重复开展这样验证。
4.最后比较各种存在方式,验证中获取数据和资料,归纳提炼出最佳结论。
这样的过程就属于寻找学理的基本程序,是认知事物的常识。学习型教师的学习力的修炼和超越,离不开这样路径与过程,专家学者的科研探索同样离不开它。
四、学习型教师的主动思维跳转分为哪四种状态?
1.认知视角的主动转换。教育教学研究中的认知视角包括教师视角、学生视角、社会视角、未来视角四大类型。一件事情。从教师审视,获取的可能是甲主张,而从学生视角评价,获得的可能是乙主张。哪一种更合理。应该要剥离与该事件的相关利益关联,以局外人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2.理解层级和自动切换。学理分析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属于两个不同认知层级,至于现象和本质之间,还隐藏很多少层级认知思维,永远是个未知数。
学习教师需要立足表象展开分析,归纳提炼形成问题的直接原因,然后依照先次后主的认知顺序,依次探讨最核心的问题。正常情况下,来自教育教学或者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具体问题,经过四个层级大抵可以抵达内核。
3.行为主体的自主替换。教育教学中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来自学生或者教师,但是很多症结于家庭、学校、社会。学习型教师在研究具体教育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换一种思维,从根源发现病症,寻找疗救,切勿抡起大棒子砸向本身的受害者的学生和老师。
4.评价要素的持序更换。此种思维状态主要指向当下视角和未来视角。以单纯应试思维为例,如果从当下视角而言,用高压力推动学生进入高级学校似乎并无大错。但如果从未来视角来看,才会发现这样推动并未增加高校的学生数,更未能提升高校的学习品质,反而是损伤了学生的学习力,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因此,高中学段学习教师要意识到题海战术的危害性,改革教学行为,用新课程修正既往教学中偏差。
五、专家思维是怎样思考的?
1.立足具体,形成抽象。比如语文教学,一个单元5~7篇文章,有人就按自己喜好一篇一篇任性随性而教,有人立足于单元主题和语文元素,提炼出统辖整个单元的学科大概念,在以此这大概念分解各个文章的学习任务,前者便是“非专家思维”,后者则是像专家一样思考。
2.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学贵有疑,在养成“专家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精神不可或缺。
生活中,总是有人认为自己想法代表真理,遇到和自身观点主张不同的其他主张,就奋起而攻之。这不是在学习上的主动质疑,学习上的质疑,前提是尊重和敬畏。质疑的目的在廓清迷雾,抵达真相,绝非一较短长,决出胜负。
3.由此及彼,思维跳转。专项思维的第三种品质,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跳跃的思维方式探究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形成独特的认知结论。
表面上看,第三种思维似乎和中小学教学无关,但实际上即便是具体教学内容认知应用和理解,不需要跳跃性思维介入,教师专业发展注定离不开跳跃性思维。
比如说,你在阅读一部理论著作,却由作品中的某一段文字,甚至某一句话,突然间联想你正在做的一个课题,联想到了曾经的一件事情,或者联想到你班里的一个学生,书中理论跟生活中实践建立逻辑关联。
此种跳转有时犹如一道闪电,突然间照亮了你眼前的昏暗混沌,让你一下子发现了真相。更多的时候则如一张网,将你碎片记忆网罗起来,等候你可以慢慢梳理。
4.永不满足,精益求精。“专家思维”就是认定目标,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直到达到目标,功成身退。
在学习力的修炼和操练超越的路径中,学习行教时绝不是积累一堆的名词概念,也不是说写作一些满是文献资料的拼盘文章,而是在长久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认准值得探究问题,深入探究下去。
绝大多数教师只是在评职称的特定的时间内努力撰写论文,积极上报相关课题。这样的科研也在特定时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过于短暂,无法形成恒常的动力。学习人教师需要是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这便需要向真正的专家学者学习,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永不满足,精益求精。
梳理完这节内容,我刚好上完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就想着怎么提取一个大单元概念,能够把六篇课文都概括进去,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做点什么,更好地梳理单元任务。还有要怎么设计真实情境任务,让学生来完成活动,真的很难设计,看了好多材料,感觉都不适合我们这里的学生。但这几天必须尝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