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刘祥老师《学习型——教师学习力的修炼与超越》第二章第4节《学习型教师的四则运算》,今天还是教师节,碰到自己没有课,可以在家里好好读书好好休息,美好的一天。
刘祥老师开篇说到教师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体指上指向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心、听课、评课、参加各类活动、自由研修的。有的人可能不了解教师,就觉得教师不过就每天上两节课,但其实外人看到的都是冰山一角,没有深入到海水深处研究表象之下的7/8的沉重、锋利、幽暗。
那身为教师的我们不必苛求所有人都能够读懂,我们不必奢望所有人都能够公允和理性。但我们自己需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具体说就是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一、教师如何通过精准定位身份为工作做减法?
一般老师是很难进入圣人的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我们有时候也会被外物。自喜或者自身自卑,绑架情绪和思想,那这种职业发展状态不是教师应有的品质。
我们自身的要有自己的定位,现在已经很少人用蜡烛、春蚕来定性教师职业。会付出不求回报不符合人性。刘祥老师他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他更喜欢把教师当做人生旅途中的导游。是生产本质上不过是一次短程的同步旅行。我们要做一名好的导游,要先从外物中发现打动自身灵魂的那份景致,然后将其整理为可以共情的表达和思考告知游客。
一名好的导游,即使是行走一条已经走了千百遍的路径之上,依然能够有能力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依然能够带着感动、感恩和愉悦带着他的团队兴高采烈地行走、观赏、收获。
这才是一名教师应有的职业定位,就是个教师个体生命情怀和兴趣从来不会被职业身份消耗磨损,而是被激活点亮。每一次的机会点亮又始终会快快速转化为学生的被激活、被点亮,进而内化为学生必备的生命素养。这样,学生和教师都处在同步发展的学习状态下,教育才能一步步攀升到新的高度。
二、教师应该如何为技能做加法?
刘祥老师是认为不应该把“忙”当做挡箭牌用来顶抵挡一切评价和要求,大多数教师的忙只是忙于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整天都是忙于改作业、做试卷,和学生交谈,其实认真想想,这些东西一定重要吗?
将一半以上的工作精力花在批改作业和试卷的老师,同加一半以上的精力花在钻研教法和提升课堂效率。相比起忙带来的更多是双向的伤害,既伤害学生主动学习热情能力,又伤害于教师的自我完善愿望与行动。
因此,更重要的是,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每一位教师要将自身的忙定位在自我充电、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目标上,用持续的学习不断增加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够走出“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
记得自己刚刚当老师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把学生留下来背书,不过关就要反复测试,直到学生合格之后,才放他回去,现在想想当时自己实在是太“忙”了,后来很少这样做。学生都存在差异性,我们更多的还是要耐心对待。在上课的时候,把一些文章的思路分析清楚助力他们背诵,提高他们上课效率,争取课堂上就可以背下来。
三、校科研能力如何为教师的学养做乘法?当下有些教师对教科研存在一些误解,觉得教科研就是报课题、撰写论文、参加竞赛。那如果说没有条件就觉得自己就主动放弃了。
教科研,其实就在常规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关乎教育教育学的思考研究均可均可以纳入学校教科研的范畴。比如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定一节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创设一节课的真实性问题情境,如何预测一节课的驱动性任务。这其实也是教育。
刘祥老师说,现在很多教师更偏好于完成各种外部的任务指令,将自身定位为不折不扣的任务执行者,而不是富有创造的课程资源开发者、教学技法探究者和教育教理论思考者。
此外,学校教育还要面对一个个鲜明个性的学生,处在永恒的发展和变化之中,所以应该高度重视教育个体的教研能力。将教师的工作从应付常规性的事物,转移到对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深度探寻,对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重视,对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技能的持久性研讨。
刘祥老师认为,任何一个教师都要树立起课程意识、课改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必须致力于探究、追求知识在场、技能在场、生命在场的教育教学形式。必须用专业。阅读不断开启自身的认知领域,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情怀。
此外,还要长久的坚持专业写作,坚持用文字记录自身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思考,探究来自课堂中的感性化思考,加工提炼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的教育教学理。
教师不能只沦为擅长使用高压手段,强迫学生没完没了做作业的这个教学机器,而是应该成为有强烈好奇心、好胜心和创造力的人。因为好奇,才能够激发出探究欲,因好胜才能滋生出上进心,因为创造力,才能开辟出全新的成长之路,走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四、什么是主动清零?为什么反思和经营是灵魂的除法?
主动清零,就是和原来的经验告别,吸纳新的东西。
为什么要主动清零?刘祥老师认为,经验是最顽固的成长阻力,尤其是那些在工作中、实践中被验证为科学有效的经验很容易让自身经验绑架思想,放弃了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探究。所以要摒弃经验的干扰,就必须主动清理这些经验,给大脑腾空间,接纳最新的知识。
主动清零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日常的教学活动反思并非全部建立在主动性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建立在对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的深度认知,及对常识和人性深度探究前提下。所以,教师应该要勇于承认自己无知,放下面子,虚荣心,一方面去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使它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另一方面,参加学习共同体,多上研讨课,多撰写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只有真正经过这些项目,学习实践中才会发生,发现自身的缺陷,才能在反思之中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向前。
自己主动清零还是做得不够,现在上课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原来的老经验,碰到老课文,要想想怎么用新的方法来上,甚至两个班级学生不同,也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