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整理旧物件,在柜子最底层找到了几十根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织毛衣的针,浅红色、浅蓝色、浅绿色和浅银色,有竹子的,有钢的,也有铝的,虽然每根针上都看得出颜色,但针的中间和两头都已经褪色了。
两大袋子五颜六色、大小各异的毛线球被挤放在小角落里,瞬间,小时候的记忆片断一下子回到了眼前。
关于生活,我最有记忆的一件事就是我陪大姐绕毛线圈,大姐陪妈妈缠毛线团。
吃过晚饭后,大姐先是拿着绕成圈圈的一股毛线,两手掌平行打开,让毛线圈套在手上撑直,留出一根长长的、细细的毛线,妈妈则是拿着细长毛线走到离大姐大概1.5米的距离,用一只手固定毛线,双手一配合,把毛线圈上的线缠到手上,慢慢地再把它缠成毛线团。
呆在旁边的我,总是能感觉到毛线的小纤维在嘴巴里跳跃,耳边也总能听到大姐“嫌弃”妈妈笨手笨脚,妈妈“嫌弃”大姐双手不灵活……
大姐的手瘦瘦的、干干的,手掌有一层茧,不是很厚,摸上去有粗糙感。
90年代初没有电子产品,我们家更多的时间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孩子玩,长辈聊天。但大姐的手上始终都会带着一个小布袋子,里面永远都放着几根毛衣针和几个毛线球。
记忆从我记事起,在亮着黄色小灯的房间里,大姐坐在一条带靠背的小矮凳子上,把小布袋子挂在靠背凸起的地方,双手拿着笔直的竹针,右手小拇指勾着一条毛线,只见两根竹针在大姐的双手下交叉地上下运动,穿梭自如地编织着每一件衣服。
初中时,我们家的灯换成亮亮的白炽灯,我们家的地面也贴上了乳白色的瓷砖,我们家的房子也大了些许。
大姐把那条带靠背的小矮凳子换成了带靠背的餐桌椅,小布袋子也换成了环保袋,织毛衣的针也换成了钢针。
尽管时代在变,但大姐织毛衣的手艺是越来越精湛,从简单的平针到麻花图案,从棒针编织法到波浪针编织法再到拼色斜杠纹编织法,那环保袋里的毛线团拉出长长的毛线,编织在钢针上,会变成黑白格子的喇叭袖毛衣,会变成高领的厚款毛衣,更会变成温暖的毛线马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长女如母。大姐如母亲般编织着毛线牵引着,鞭策着我们奋斗的坚定,大姐织的毛衣针引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大姐织的毛衣给予着我们温暖的港湾,大姐用最平凡的、最默默无闻的行为呵护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