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徒
乾隆五十九年,屈秉筠二十七岁,正式拜袁枚为师。当时袁枚七十八岁,再过四年他就死了。两人的师徒缘分时间不长。这也是因为袁枚开始收女徒弟时,已经七十二岁了。
袁枚这么晚才收女弟子,想必是为了避免风言风语。七十二岁,那几乎不存在和女弟子发生桃色新闻的可能了。古稀之年!别人想传也不好意思传,所以这时收女徒弟,是很安全的。
袁枚共收了大概五十多个女弟子。他建造了一处富丽庭院,叫做随园,后来有人认为这就是大观园的原型,可见随园的工丽整秀。他写了一本书《随园诗话》,内容很广泛,里面也记录了一些女弟子的诗稿。
他也记录了其他一些才女的诗。袁枚对才女很关注。比如一句非常有名的诗:“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就见于《随园诗话》,作者是赵艳雪。
赵艳雪是佟宏的小妾,佟,在清朝是一个大姓。隆科多就姓“佟佳”,佟是佟佳的简称。
《随园诗话》卷四记载:
“冬友侍读出都,过天津查氏,晤佟进士溶;言其母赵夫人苦节能诗,《祭灶》云:‘再拜东厨司命神,聊将清水饯行尘。年年破屋多灰土,须恕夫亡子幼人。’查恂叔言其叔心谷《悼亡姬》诗,和者甚众。有佟氏姬人名艳雪者,一绝甚佳,其结句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此与宋笠田明府‘白发从无到美人’之句相似。”
赵艳雪那句诗的全文是:
逝水韶华去莫留,漫伤林下失风流。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可见女性不是写不出好诗,只是好诗和好命一样,一靠才,二靠运,自己努力之外,还要上天垂怜。古时那么多诗人,不是只有李白杜甫才兢兢业业,锥股悬梁的想必不在少数,但要想写出那么流传千古的警句,还需“机缘凑巧”四个字。
赵艳雪的名气不大,留下来的作品也极少极少。但这一句恰好撞到人们心坎上,流传千古。虽没给她带来名气(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句诗是她写的,就像不知道“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是谁写的一样),但好歹,这句诗是名传千古了。这是多少男人(在古代,诗人大部分都是男人)做梦都想做到的事。
屈秉筠27岁时拜袁枚为师,当时她已结婚九年,但九年来笔耕不辍。她的作品集叫《韫玉楼集》,当时还没写完,到她43岁病逝后,这集子才算尘埃落定,再不可能加进去任何诗词了。她将其中的两卷诗呈给袁枚看,袁枚看后很欣赏,“叹中郎为有后矣”,中郎指东汉末年的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
他这话是把屈秉筠和蔡文姬相提并论。说蔡邕有后,也就是说屈秉筠不愧是名门之女,屈家的文采风流有人继承了,也就是说屈秉筠写得好的意思。
其实屈秉筠拜袁枚为师,究竟是不是完全凭诗写得好?我觉得很难说。因为一方面,她的诗写得再好,也就是那回事,不然不会历史无名。另一方面,袁枚曾经和她的祖父屈曾发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这在古代属于“同年之谊”,和现在的同学有点相似。
袁枚也记得这事儿,自己说“宛仙为余同年屈君省园之女孙”。同年,就是一起参加过科考的人。女孙,孙女。“屈君省园”,指屈曾发。老同学的孙女想来拜师,多多少少,那份“同年之谊”还是有点加成的吧?虽然袁枚不一定就知道这段关系,但两人拜师前肯定要拉拉话,若是这时候屈秉筠说“我祖父屈曾发和您一起参加过某年的科举考试”,袁枚估计要恍然大悟:“哦,你就是他孙女啊!”
袁枚收的五十多个女弟子,很多都是别人介绍给他,他知道了这个才女,然后决定收徒。这些才女,有的是通过丈夫介绍,有的父亲是袁枚好友,像屈秉筠则是祖父和袁枚有同年之谊。根据孟留喜在书后附的《袁枚女弟子简表》,袁枚的女弟子里,父亲是袁枚朋友的,有7人,丈夫是袁枚朋友或弟子的,有13人。
还有的人,她的公公是袁枚朋友,叔父是袁枚朋友,等等。像严蕊珠的外祖父是袁枚朋友,陈长生的继母的父亲是袁枚同年进士(这在古代也是能拉上关系的)。五十多个女弟子,大半其亲属都能和袁枚拉上关系,于是拜师学艺。——可见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女弟子里,很多又是通过丈夫或夫家的关系认识袁枚的。这是因为古时男女有别,哪怕袁枚七十多岁了,还是男女有别,因此男师傅和女学生之间,总还是有点距离的好。由此也能看出,清代的闺阁限制并不是那么严,这些丈夫也算很开明了。
这也能看出,古代的文学教育,尤其是女性的文学教育,可以说被名门贵族所垄断。事实上,大部分时代都是如此。即便不是垄断,最顶尖的教育资源,永远是有限制、有门槛的。
古代的文学教育更有门槛,而女孩子基本上是最先被门槛淘汰的那一个。就像现在一样,穷乡僻壤里,几个弟兄姐妹们若是要有人从学校退下来做农活,第一个退下来的,十有八九是女孩子。
读书,相对来说是件成本很高的事,普通人家供不起,更别说古代一生生一窝,更供不起。我妈今年五十多岁了,她一共有六个兄弟姐妹,当时全部读书。那时全村就她一家,是外公外婆咬着牙死命供他们读的,家里穷得一塌糊涂。——大队支书家的孩子都没这待遇。
所以古时候的才女,很多都是名门望族。李清照不用说了,朱淑真也不是底层人家的。清代的这些有名有姓的才女,要不是名门女,要不是富家妾。倒有一个贺双卿,是农户家里的女儿,嫁的也是最普通不过的人,过的日子很惨。所以她写的词也很悲凉。虽然悲凉,但写得很好。但这只能算少数。
袁枚收女弟子,虽然已经大大促进了女性教育,但促进的还是女性中的精英教育。这也是那时候没办法的事。
屈秉筠从袁枚那里有什么收获呢?其实很少。一则,诗歌是很难学习的,就像学写作一样,基本是靠自己。它不是木匠活,也不是现在念书读文凭,没有一个具体的章程可讲,因此只能靠自己悟。别说袁枚,就算是李白、杜甫手把手教你写诗,也不代表你写得就不是“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
二来,袁枚那时候太老了,又收了那么多学生,哪怕他全神贯注于教学工作,他也教不过来那么多人。——就像研究生招多了,文凭就有点水了,道理一样。
袁枚招她时78岁,四年后就死了。真是高龄,现在也算长寿了,82岁。他死在1798年,嘉庆三年,戊午。
屈秉筠则在1810年去世,嘉庆十五年,43岁。她活得真是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