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跨年夜,让我了解到周围的环境形态各异,你永远不知道象牙塔之外的有多少奇葩而又真实的存在。
2016.12.31晚和一群出版社的编辑和小说家一起度过。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小说家,是最新的80后写小说的人。
几位资深编辑、听他们讲今年出了那些书,市场反馈怎么样,出书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简单的总结下:
1、出书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就像人民教师的职业一样勤勤恳恳。然而却难有畅销书,在市场上流行不起来。
在每年每月每日的勤劳耕耘里,和中外还健在的作家们保持紧密联系,还要读很多已故作家的作品。争取能从中找出几本佳作,买下版权、翻译、校订、出版。怀着自己对这本书的内容的喜欢,热爱,在书海里挣扎,出了一堆书,却无人问津。
2、整个出版行业竟不如一个万达。假如在房地产销售一套三千万的楼盘,说服几百人个人买就可以了;而图书要卖到三千万,每本书均价30元的情况下意味要说服一百万的人去买。所以图书行业太难了。
3、纵然,这么难、这么辛苦,依然在做这项事业。因为喜欢,因为想要把很好的内容传达给更多的人。情怀这个东西可以说,但不可以当饭吃。
在提问的环节,有个跟这个行业半毛钱打不着的人提问说:我作为一个很普通的读者,平时工作那么忙,在看书上花的时间很有限。隔壁三联书店那么多书,我怎么知道你的书比鲁迅小说集更能给我带来益处呢?
这个提问点醒了我,在未接触这个行业之前,我也是盲目的。
编辑们对这个问题答非所问,或许没有人知道怎么才能让自己的书和大众很好的相遇吧。
出版行业就像被市场经济漏掉的一环,互联网算是已经走在现代经济的最前端。他们去调查市场,看看人们需要什么,他们做什么;而不是不知窗外事,一心埋头盲干。比如,滴滴、支付宝、摩拜单车。
两年前,我误打误撞,进入了新媒体,简单点说就是微信公众号。我认为他是非常新,变化非常快的行业。
2013年-2014年底,微信公众号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各路名人纷纷自立门户开始做微信,分享自己的想法、观点,传统媒体收到冲击。
2015年,拿到第一轮投资,招兵买马,吸引用户关注,千万、百万粉丝关注的大号产生。
2016年,尝试商业模式。内容电商和知识付费,纷纷在公众号卖书,卖商品。各家根据自己的优势做起了知识付费。
而图书似乎赶上了这波潮流,大多有情怀的公众号开始卖书,书和其他商品不一样,本身就有内容,有价值观。用思想和价值观上和大众的切合度来让用户买单。说白了,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行为。
80、90后独生子女居多,大多孤独、迷茫、空虚,精神世界需要去填充,需要大V引导。这就导致了大V喜欢一本书,推荐给粉丝们,就能吸引到一堆用户去买。效果比当当、京东、亚马逊老老实实卖书的效果好得太多。
为什么好太多?只因这些人关注他们的用户,知道用户要什么,了解用户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切以用户角度出发去做的事情都会收到回馈。
然而出版社却总是做一些文学性太强的小说、诗集、晦涩难懂,只在小圈子范围传播,不免让人难过。前几年鸡汤书为什么卖的好因为有需求。现在,鸡汤书的时代快要结束了,用户又需要新的一波书。货真价实、有价值的书,看起来又不累,最好一看标题就知道你这个书讲什么。
现在还有很多人没有办法有一句话总结事情的能力,包括我在内。这是很可怕的,这意味着你没有办法更有效的传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办法让别人接收到你的想法。
新的一年,告诉自己,跳出工作多想想外界环境,一叶知秋万万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