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的模考,用的是万唯原创模考题,学生做,我监考,学生做题,我看题。
看前面两题真的不难,常见的字常见的音 但是那些孩子还是一个个掉坑里,做的不咋滴。
看到古诗词默写的情境设定,感觉有些空设置的是为情境而情境了,明显是根据上句填下句的,还非要设置一个情境 ,无非是延长了了学生的读题时间。
真的让我感触的题是综合性学习部分关于《藤野先生》中鲁迅的舞台表演设计,找出不合理的两处,其实不难,但是对学生来说估计也够呛,因为我们的学生还是偏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就算背熟课文,他在课文中也找不到这样的原话,但是这题我们又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蛛丝马迹。显然1903年的鲁迅不可能带着辫子在仙台学医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写清国留学生的“油光可鉴”的辫子了。更何况了解鲁迅都知道鲁迅初到日本带着辫子,但是一年后就剪掉了辫子,并且留下了“断发照”,舞台设定鲁迅带着辫子肯定是不合理的。哎,关键他们不了解鲁迅。
还有一点儿就是看到电影里杀中国人的情节,鲁迅看到中国留学生的麻木,不可能是无奈地摇摇头的动作,鲁迅那是肯定是相当痛苦激愤的,不然的话不会“弃医从文”。不得不说这道题的命题人,真的是深谙新课标的要求,这题非常符合的理念,虽然是一道题,但是又不完全是一道题,是集合了教学任务和资源,给学生提供支架,让学生动起来。
最麻烦的是现代文阅读,每个问题都是情境化设置,题其实还是原来的梳理情节,赏析句子,段落作用,主题分析,但因为有情境设置,学生读了读题,浪费时间不说,还可以会掉坑里,忽视了题的本意。
多文本的选择呢,设置的是三个文本。依然是三道题,一道选择,两道简答。不过这两道题呢,不难,因为这次多文本选择的关于地震的说明文,一个是结合文意,填写地震构造图,这个真的没难度,地理都学过呢。
第二道简答的是情境化设置,根据材料补全对话,支架的作用特别明显,只要能找到文章相对应的内容,这个也不难。(不过这只是我觉得不难,估计学生要大批掉坑里)
古诗文阅读的命题设置,跟去年中考题型不大像,介绍词这个题的设置,估计又有一批人掉坑里。
就这套试卷而言,新,新课标的理念很强,但对于我们这里整天只想让老师灌输知识,不舍得动脑子的娃子来说,是个灾难。
之前有人说教学不改革是因为考试的指挥棒,都是考啥教啥,现在是考试变了,教学还能不变吗?情境的教学啊,设置起来挺难的,还要杜绝假情境,为情境而情境,老师真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