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要下到基层去和店员交谈
华杉老师讲道:“调研要自己去,不能派一张问卷去,要下到基层去,到店里去和店员谈话。没有什么调研方式会比谈话带来的东西多,所以你一定要深入地和店员谈。跟店员谈话不要问‘科学’问题,要问家常问题。你不能问需要对方处理加工才能回答的问题,你要问:今天来了几个客人?卖了多少?第一个人是什么人?第二个?第三个?他问你啥?你跟他说了啥?具体地问店员每一个顾客来的购买过程。只问具体过程,所有判断、统计是你的事。”
对照这句话,我反思上次走市场跟店员的交谈还不够接地气,问的话还是“科学”的问题,不家常。我发现自己不会拉家常,或者说缺少拉家常的意识,不知道该问什么家常。
首先让我明白,走市场要问跟家常相关的话题,其次要提前准备一些家常问题。上次,走市场的时候是拿着印着提纲的纸下的市场,在老板门店磕磕巴巴地问问题,并没有收集到故事层面的信息,更多的是一些抽象的信息。
二、消费者行为是调研的关键
华杉老师讲道:“在售点观察和访谈里,我们调研的是什么?是消费者的行为。”
这里让我把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的「知彼」(“商业中知己知彼的“彼”不是竞争对手,而是顾客)串起来了。
彼首先是消费者。怎么了解消费者?通过「售点观察」和访谈了解消费者。具体要了解消费者的什么?了解的是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思考决策过程中的想法。
华杉老师讲道:“①关于信息渠道的问题;②调研消费者之间现有的传播行为。调研者在问‘您从哪儿知道我们的品牌的呢’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目的主要是统计消费者获取品牌信息的传播渠道。在这个问题之后,有一个最有价值的黄金问题:他怎么跟您说的呢?华与华方法说传播的关键在于传。通过问这个问题,我们能掌握消费者对我们的看法和概括,找到消费者对我们的购买理由,特别是找到消费者的‘原话’,多数情况下,这原话可以直接拿来当广告口号使用,这也是传播的原力。在这个问题之后,你还可以追问一个问题:请问您向朋友推荐过我们的品牌吗?您怎么跟他说的呢?”
这里有一个对『提问』很高的标准是:问的时候自己知道自己提问的目的。我现在无论去客户公司、还是走市场或是跟其他人访谈的时候,都缺少提前思考要问些什么、问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的意识。没有这个意识的原因是,我虽然知道去「现场」一定是对的,但我不清晰『现场』要获取些什么信息,目前都是随机的。这是下次走市场有非常大优化空间的部分。
比如,我需要了解接触到的每一个人获取「客户品牌」信息的传播渠道;紧接着提问:当时听到了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如果你要向朋友推荐你会说些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蕴含了顾客选择品牌的原因,反过来也就是消费者认可品牌所提供的价值,也就是「购买理由」。这是需要被显化、放大、强化的部分。
华杉老师讲道:“③调研消费知识和消费观念。认知决定行为。事实上,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要去调研的受众是什么样的受众?就是研究消费者的消费知识和消费经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消费知识」就是他对这类商品懂得多少,有多少知识;『消费观念』,就是他的判断标准。我们常说,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消费者的认知,因为这是你和他沟通的基础。”
这里给我了两个提问的思路,去问消费者关于「商品」懂多少知识以及他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我反思自己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做到『无我』,太容易受自我的影响了,用自己的消费知识、消费观念、消费经验以己度人。不仅仅是我,企业端的人也会这样,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把产品搞的有多复杂,只觉得这不挺简单的嘛,地球人都知道。
要彻底把「以己度人」去除掉,要基于消费者的认知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站在少数人的角色上说消费者听不懂的话。
华杉老师讲道:“比如,我们去做一个胃X的调研,他对胃X懂什么?他对胃药懂多少?他需要的知识大概是三个:第一,他对胃病的知识;第二,他对胃药的知识,第三,他对胃病患者生活方式的知识。生活方式分两个方面:第一,什么生活方式导致了他的胃病?第二,得了胃病之后要注意什么?这个是消费知识。对胃病的知识,你要先问他有什么问题,是什么症状,听他怎么描述。再问他是什么胃病,浅表性胃炎还是胃溃疡,这后一个问题,好多人就答不上来了。为什么药品的广告大多陈述症状,而不说具体对病的诊断,就是因为对症人人都会,对病就很多人不知道。”
这里一个非常好的「切己体察」的部分,我在调研消费者知识的时候,我要去找:①消费者对『过敏』的知识;②消费者对治疗过敏的方式的知识;③消费者对过敏人群的生活方式的知识,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过敏,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得的;二得了之后要注意些什么。
在输出文案的时候要往「症状」上带,而不是『病症』的诊断。首先,症状就像星座一样,说的都挺像;其次,症状代入感强。病症诊断不是谁都能干的,得是专业的医师。
华杉老师讲道:“④不要问需要消费者思考和总结的问题。我们很想知道消费者为什么买我们的产品。这是我们要总结的,不能让消费者帮我们总结。你只需要他回忆场景,不要让他帮你作总结。”
第四点可以结合第二点一起去看,消费者的原话很重要,这些「原话」得是口语、大白话,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书面语、概括性的文字。
华杉老师给了一些提问的方向:①第一次买我们产品是什么时候?②当时什么情况?③在哪买的?④买的时候有比较过其他品牌吗?⑤销售跟你说什么吗?⑥买了多少?为什么?⑦买之后感觉怎么样?⑧用了多久?⑨之后又买过没有?⑩有没有换过其他的?什么情况下换的?
华杉老师讲道:“⑤调研消费者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对于产品开发和广告策略都是有巨大价值的。”
我发现其实我没想过这些问题,也没注意这些问题。这5个方向的问题,让我有了了解消费者的方向。这部分是对「知彼」非常重要的补充。
三、调研的四大陷阱
华杉老师讲道:“①调研提问的形式。提问本身,就是问题。问题是主观的,有歧义的;被问者对问题的理解又是主观的,有歧义的;被问者的回答是主观的,有歧义的;调研者对回答的理解还是主观的,有歧义的。调研就像传言,老虎都会被最后传成猫咪。调研首先应基于观察,观察是前提。所以我们强调售点观察远远多于问卷调研。”
这里让我明白「调研」的形式应该是『观察』,而非「提问」。提问的形式存在四重误解,误解背后的哲学原因是双方虽然使用同样的语言,但彼此对『词语』的定义和理解不同频。
华杉老师讲道:“②定量调研掩盖了观念形成的过程。观念是怎么形成的,要通过「沟通」才能发现。所以我们还是要强调亲身观察因为观察,才能亲历过程。同时,我们也强调定性地和被访谈者深入访谈,并通过这种深入访谈和行为过程的互相印证,真正地了解消费故事。”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柴静的《看见》,沟通和访谈像是记者、主持人、作家的技能。每一次深入地访谈都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访谈者通过了解对方的故事,深深地看见了被访谈者。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只需要好奇、耐心和倾听。
华杉老师讲道:“③很多调研忽略了普通人对问卷课题的理解,大多数的问卷设计都是错的。比如,请问你是否相信保健品,再问99年,结论也是不相信,因为相信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人们买一件东西并不需要相信,他只是对你的承诺感兴趣,就愿意试一试,相信是使用之后的事情。调研的问题选项,一定要一个一个仔细推敲。”
这里让我明白,首先问卷设计是错的,其次问题选项也容易把人往沟里引。最重要的是:调研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决策不用调研,如果决策通过调研这么简单,谁都能当老板了。
华杉老师讲道:“④调研了企业的责任和消费者的责任,决策和创意的责任在企业,不在消费者。调研有一个「角色代入」的问题,一个提问,就把消费者代入了一个角色。你不要把他代入决策者的角色,代入决策者的角色,他就已经不是消费者角色了,他成了决策者,能这样情消费者来作决策吗?当然不能,但很多人就这么干。”
这里非常值得警惕,不要让决策和创意的责任丢给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