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消费者购买商品来做什么呢?来使用。购买并不是结束消费,消费者还会使用它。使用的本质是体验,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将决定品牌的最终命运。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体验。对于餐厅、娱乐场所等服务业来说,购买即使用,即买即用。所以服务业发展出了体验经济的完整方法论。”
我在这里最深的体会是,过去对「消费者」的理解太浅薄了。不同阶段的消费者有不同阶段的角色,就有不同阶段的需求、场景、使用行为和心理等。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阶段是『购买者』的角色,购买者的角色中,最重要的是提供信息服务,一是通过『包装』的色彩和符号在「终端」唤醒消费者的注意,二是利用包装文案,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消费者购买结束后转变成「体验者」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中最重要的是设计『使用体验』。
华杉老师讲道:“服务业的体验经济方法论把消费分成三段:来之前,制造期待。顾客是为期待而来。来之中,制造惊喜。满意的定义,就是超过了期待,所以对期待和惊喜都要进行精确的设计。这来之中的惊喜,还要设计整个事件过程节点的情绪高潮,当你在游乐场一个游乐环节游玩结束,情绪达到最高潮的时候,下一个环节一定就是纪念品商店,因为这时候你最容易掏钱。走之后,值得回忆,乐于谈论。值得回忆,同时一定要设计一个你会购买带回去的‘纪念品’。纪念品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信物,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媒体。”
消费者在「购买者」这个角色时,重要的是『体验』。体验是将消费拆分成:来之前、来之中、走之后三段。①来之前要制造期待;②来之中,要超越期待才能达到满意;③走之后要带走一个值得回忆的纪念品。这里最容易犯的错是:过度承诺,来之前期待值拉的太高了,以至于来之中怎么都达不到期待,更别提满意了。其次,之前意识不到「纪念品」的价值和作用,纪念品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回忆的载体,看见它的存在,就回忆一遍那段经历,人是靠这样重复回忆,才使得这段经历记忆深刻而非随着时间的消磨而遗忘。
华杉老师讲道:“①在产品上你可以制造体验。高露洁的牙膏,为了强调它的冰爽,加入冰爽片,刷牙时看到这冰爽片,你就看见了冰爽。往白色的洗衣粉里面加上蓝色的颗粒,这蓝色颗粒是催化酶,让衣服洗得更干净。事实上催化酶并不是蓝色,那蓝色的颗粒可能也不是催化酶,只是给你制造体验,让你看见催化酶。②包装可以创造体验,三精口服液用蓝瓶,不同商品的包装,有不同的体验要求。有人抱怨礼品的保健品,过度包装。可是,当消费者想到花50块钱,就能拎着一个大大的体面的礼盒去走亲访友的时候,这是一个最恰当的包装。③使用过程的体验你可以设计。比如,我们在田七牙膏的广告中设计了一个体验,照相不喊‘茄子’,大声喊田七。”
我在这里明白,「体验」不仅可以从三个阶段:①来之前②来之中③走之后,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①产品体验、②包装体验、③使用过程中的体验。
体验在某些情况下比事实更重要,其中隐性的情绪价值很高。我有一次体会是,当我去超市买礼盒发现超市太低档了,礼盒没得挑的时候,我深刻体会礼盒包装的价值。产品价值重在想办法把产品的差异化价值可视化,这样才能让人有一种“眼见为实”的信任感。使用过程具体是在使用环节中,将产品寄生在地球人都会的动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