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在刀哥的博上看见这个书名,我就开始思考:我哪里“不乖”呢?
其实,我自认为我是一个“乖孩子”。
从小到大,从不惹事,即使别人惹我,我都会退避三分,所以小时候的我经常被调皮的男孩子气得哭鼻子。遇见有人打架,我会躲得远远的,连观战都不敢。
从小到大,学业上几乎未让父母操过心。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完成的作业等,我必定是前几个完成的,一切事以完成老师的任务为前提,所以“乖”得不像话。
及至买回这本《“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每天晚上睡觉前读几篇,看看这些老师是如何地“不乖”,再对比自己:作为老师,我哪里“不乖”呢?
刀哥在序里说:“太乖只知道顺从,不乖意味着创造!”其实,我一直认为我就是一个“顺从”的人,不懂“创造”。可是,如果我真的很“顺从”的话,我也许现在都应该还呆在那个小镇上,教着语文或数学,当着班主任,在麻将声里度过流年,在拼成绩比名次的评价环境里勾心斗角地老去,对小镇以外的生活只能是永远地充满向往。可是,现在我扳着手指头数了数,目前这所学校是我工作的第六所学校,几乎每一次调动都是在自己的主观愿望下去付诸的,有的是借助外力实现,但更多的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我其实真的是“不乖”的。
欣赏王木春老师的一句话:“跑步也罢,教书也罢,人生也罢,何妨皆作如是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评说。”他在文中所讲的“走自己的路”,是他的“第九条跑道”。其实,很多人在从事某一个职业的当初,都有自己的“第九条跑道”,只是,跑着跑着,很多人的这条跑道要么并在了前面的跑道里,要么因为自己的不跑让这条跑道布满了荆棘,让“第九条跑道”消失了。用一句挺时髦的话就是: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没有了“初心”,便会失去很多美好。所以,辗转这么些地方,其实是因为我一直保持对教育的“初心”,毫不隐讳地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对教育的“初心”——师生和谐平等、学习快乐有趣,自由多一些。我也许还在我的“第九条跑道”上跑着,越跑越欢!
也欣赏朱建老师的一句话:“小不是美,大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美。”是的,这样的经历才是一种美。知道自己想要的,然后付诸努力。因为毕竟是属于个人观点,在你发出的声音很多人不屑于听的时候,你还真就得有“将冷板凳坐热”的决心。路是你自己选的,也得你自己走。朱建老师从当“侧芽”开始,看似一张“冷板凳”,但“坐”得风生水起,如果都走常理,就只能走到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如果“剑走偏锋”,能走的更远。所以,朱建老师的“侧芽”状态,其实我也经历过。当初教着语文的时候,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是语文,还有数学,利用一切空闲听数学课,写关于数学课堂和教育方面的文字,目的只有一个——哪天回到数学,还不至于陌生。
读梁晓老师的《“静”水流深》这篇文字深有感触,因为很多文字也触及到我的现实。站在当初的地方,想想现在呆的地方,还真的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这样的“不知天高地厚”也算是一种“不乖”吧。梁晓老师说:“没有完美的教育环境,只能不断超越自己”,这是她辗转数地的感悟,忽然地,心里还保留着那份美好的教育梦被这句话说中。我貌似在寻找一种美好的教育环境,殊不知这种找寻,其实就是在不断找寻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
“不乖”是一种突围。
“不乖”也是一种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对“乖”的定义有些狭隘,对“不乖”的定义也有些狭隘。之前认为,“不乖”的老师都已经脱离了教育,去另外的职业中寻求归属感去了。我从未想过离开这个舞台,也不知道自己不当老师还能干什么,所以,暂且还在教育这个行当里“不乖”着。
外表的“乖”,骨子里的“不乖”,那些潜滋暗长的梦想才会实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