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想你了。”
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我仔细瞅了好几遍,确定是我妈发的。可是我又深深地怀疑对面那个人到底是不是我妈。
我和父母的关系更像是普通朋友之间的关系。没有联系代表我很好,即使联系了一般情况下也是互相报喜不报忧。更不用说,这样直接的情感表达。
看到有的同学、朋友每天给父母打电话,我完全没有这样的自觉,根本不会想到我也应该像这样做。
一直以来,我如果想做什么事或者有什么要求,都是直接告诉爸妈,说清楚自己想怎样,并且阐述理由,最好逻辑要顺畅,理由要充分,合情合理。
比如,暑假想出趟远门,我会说明一下,我打算去哪,和谁一起,整个的行程规划是什么,选这个目的地的理由,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准备哪些应急方案和物品……
我爸妈提出他们认为存在的问题:那里目前处于汛期,过了这段时间再去会比较合适。于是,过些日子出去玩儿,爸妈绝对不会反对。
如果他们没有发现什么漏洞,会直接同意。
直到今年我才发现这样的方式像是汇报工作。
二
曾经有一次我和爸妈聊天的时候,聊着聊着他们很感慨地说道,特别羡慕某某,他们家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特别亲近,感觉人家孩子是小棉袄,我们家这是冰淇淋。
听完以后,我真诚地说了一句,我也很羡慕。然后爸爸妈妈沉默了。
其实当时的心情并不难过,至少我没觉得难过。因为我们说的都是事实,我和父母是理智型的相处模式。
这大概因为我小的时候父母工作特别忙,我基本上是放养长大的,只要大方向不出错,父母很少管我。
这样的教育和相处方式,最开始是适合我们家庭情况的。父母放心,我也乐得自在。
可是,人总是会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工作、生活和亲情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的父母开始希望给予我更多的关心,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努力。
就像我妈,她开始按着自己理想中妈妈的样子,向我表达关心,希望我能被母爱温暖到。
于是,有一天夜里,她悄悄地来到我的房间,据她后来说,是想看看我有没有盖好被子,帮我掖一下被角。
想象很美好,但是现实往往不按照我们的想象来,谁成想我没有看到我妈慈母般的神情,反而是被我妈吓醒了。
三
昨天一个小伙伴给我推荐电影——《外婆的家》。看着影片里那个不会说话的外婆和小外孙之间相处,我几度泪目。
外婆辛苦劳作,背已经弯曲接近90度,她自己生活很拮据,却倾尽所有地关心小外孙。
在山路上,外婆走几步就艰难地回头看看小外孙跟上没有;冒着大雨爬山路,就为了买鸡肉回来做给小外孙吃;掏空兜里的所有钱,让小外孙吃一碗面…
但是这样的爱并没有和小外孙在一个频道里。小外孙觉得外婆做的鸡肉没有首尔快餐店的好吃;和外婆在一起,会让他在喜欢的小姑娘面前没有面子;外婆总是在他玩游戏的时候让他帮忙穿针……
唯有真情最动人,朝夕相处中,小外孙渐渐感受到外婆的爱。他离开外婆之前,写了好多张明信片,一种是“我病了”,一种是“我想你”。地址都已经写好了,外婆可以直接寄出。
那些用心的明信片,是对外婆浓浓爱意的回应。
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爱的模式,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相处模式。
无论如何,家人对我们的爱是藏不住的,即使有些笨拙,即使不是我们喜欢的方式,只要用心总能发现。
亲情不可以选择,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但实际上亲情需要我们用心经营。
心甘情愿地付出,是亲情的这大特点。可是大家都是有心有爱的人,会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哪怕简单地告诉我你感受到了关心。
家人愿意花那么多心思,就为了向你表达他的爱和关心,何不认真回应他们呢?
我对于情感很悲观,对亲情也是如此。我不相信有来世,今生能够遇到我们的家人是一件多么小概率的事情。
人只此一生,在浩渺的时空中,我们难得拥有这么可爱的亲人,可是这些都是有时间期限的。
就像在小外孙离开以后,外婆的朋友对外婆说,在去世之前再见一面。
悲观且丧的我始终觉得,明天和死亡不知哪个先到来。生命无常,我只能认真过好此刻,包括认真爱你们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