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纪讲述周朝兴衰史,从周的起源,始祖弃(后稷)创建周,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再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历时近2000年。整体周本纪可以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是先周时期,始祖后稷到周文王期间;第2部分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到周幽王期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22年或720年);第3部分春秋时期,周平王到周敬王(公元前720年-公元前476);第4部分,战国时期,周元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第3、4部分也统称为东周时期。
先讲先周时期。
周的先祖叫弃,他的母亲是帝喾的正妃,叫姜原。姜原在野外时看到巨人的脚印,自己踩了上去后来就怀孕了,生下了个弃。姜原觉得这个孩子不吉利,想把他扔掉,扔了好几个地方,都发现周围的鸟兽都不伤害这个孩子,姜原觉得很神奇,就把他抚养成人。弃长大后非常擅长耕种,百姓都效仿他的种植方法,尧知道后就提拔他做掌管农业生产的官,号称后稷,姓姬。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zhú)继位,后来夏朝衰落不再重视农业罢免了不窋,他就去了戎狄生活的地方,不窋的孙子公刘继位后继承后稷的衣钵,重视农业生产,戎狄的百姓都向他学习,并归顺于他。周从此兴起。公刘的儿子庆节继位,定都豳(bīn,今陕西旬邑西南)。之后又经历了几代人,到了古公亶父继位,他推行仁政,很多人都归顺于他,后来因为他们居住的地方不断有戎狄侵扰,他就迁都到了岐山脚下,豳以及其他地区的老百姓都跟着他一起迁移过来。
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叫昌,有圣明祥瑞之象,古公亶父觉得昌可以成大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明白了父亲的用意,是想通过季历进而传位给昌,所以就去了江南楚地,后来发展成为了吴国。再说季历这边,他继位后继续行仁政,死后传位给昌,也就是商朝的西伯侯,后来人们称他为周文王。
因为这时文王还没有称王,所以咱们这里先称他为西伯侯,西伯侯继位后继续施行祖辈的仁政,越来越多的小国归顺了周,后来纣王听信崇侯虎谗言,忌惮西伯侯的能力把他关到羑里。西伯侯在羑里时也没闲着,把《易》的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至于西伯侯是怎么出狱的,在上篇《殷本纪》中描述了,这里就不多说了。西伯侯出狱后继续“有目的的”行仁政(史记里用“阴行善”),政治清明,百姓礼让。有个小故事,说虞、芮两国有了争端想让文王评理,结果到了周一看周的百姓对耕地的边界都谦让给对方生怕对方吃亏,看到这一幕让虞、芮两国的人十分惭愧,直接回去自己友好协商去了。其他诸侯国知道这件事后,都觉得西伯侯是天命所归,也就是在这一年,西伯侯称王。之后的几年文王先后讨伐犬戎、密须、崇侯虎等诸侯国,并把都城从岐山迁到了丰邑(今陕西西安西南的丰水西侧),还制定了周的历法。去世后,太子发继位,也就是武王。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