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束”到“点亮”——我的教育观念蜕变之路

从“管束”到“点亮”

——我的教育观念蜕变之路

暑期读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是我近几年读教育类书籍时最投入的一次。翻开序言便如遇旧友:那是魏老师写给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2012年的元旦致辞,而我这几年正一路跟着“新教育”学习。这种奇妙的联结,让我对这本书立刻生出亲近感。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实用”——语言通俗,内容能直接落地。小到“怎样正确地发一条通知”,大到“如何训练自己和学生智力上的紧张感”;从“读书时老记不住内容怎么办”,到“放学后留学生怎样获得家长支持”……全是一线教师常遇到的问题,读来格外有共鸣。

其中《每个孩子都需要一顶桂冠》这篇让我印象最深。书中说:“每个孩子都至少需要一顶桂冠。我们看待生命的角度不能太单一,要给孩子不断提供舞台。”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起自己曾经的教学方式——那几乎是复制了儿时老师的模式:作业没做好就罚抄,上课不听话就罚站,动辄便是简单粗暴的批评与训斥。当时笃信“杀鸡儆猴”最有效,管好一个就能震慑全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变化:你越严厉,他们越叛逆,师生关系反而越来越僵。后来通过阅读教育书籍,观看网上名师分享的案例视频,我才慢慢明白:教育者的责任不是控制,而是要用心和智慧引导,多给学生创造被认可的机会。那些案例让我意识到,孩子调皮、闹情绪的背后一定有原因,老师该做的是理解和帮助,而非一味批评。

后来遇到调皮的学生,我再也没有压制过他们的行为,总能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通过私下沟通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再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行为的影响,赋予他们责任,温和而坚定地提出要求,转化“调皮能量”,使他们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哪怕孩子表现平平,我也会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比如一句“你刚刚坐姿特别端正”,就能让他们更愿意投入课堂。就算需要批评,我也会和孩子单独沟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是真心想帮他变好,不能让他感到委屈。

曾经看到成绩差的学生,我会想“他可能就是学不好”,甚至动过放弃的念头。但在新教育中读经典、学理念后,我逐渐明白:成绩从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就算学习一般,至少要教会他们做人。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孩子,成绩好或人品好,总得占一样,能兼顾自然更好。

有个细节我至今记得:班上有个调皮的孩子,聊天时告诉我,他捣蛋其实是想被老师注意到。那一刻我才懂,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而我以前的方式,恰恰忽略了这份需求。还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孩子,总主动帮我擦黑板、整理讲台。换作以前,我可能会说“不如用这时间背背课文或者订正错题”,但现在我会认真表扬他的善良——这种品质,其实比成绩更可贵。

《高手教师》中“每个孩子都需要一顶桂冠”让我彻底明白:教育不是驯服,而是唤醒;不是管束,而是点亮。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认可,而我们的使命,就是为他们找到那顶独一无二的“桂冠”。

现在的我,依然走在改变的路上。但我知道,只要坚持以生为本,保持学习、持续反思,这条教育之路,终将越走越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