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家,最大的感受是通往村头的路更便捷了,再也不用每次回去都灰头土脸的了。一年到头,难得相聚的几个兄弟姐妹们吃得兴高采烈,聊得热火朝天。聊着聊着,话题扯到了村头小学,几经翻修,它的独立小教学楼愈发漂亮,木制的篮球架已经换成了铁架子,那棵老龙眼树还在,那棵桂树也还在,泥泞操场早铺上了水泥,大操场周围筑起了围墙,我们只能趴在铁栅门口往里看。总觉得少了什么。
对,人气!
老家有个习俗,说的是大年初一学什么东西都特别容易学会。曾经,隔壁村屯的人就集中于此,扛着那个28自行车,绕着操场一圈一圈的溜,操场被压出一圈一圈的车辙,就像被夯实了的四百米的跑道。边上还有几个乒乓球桌,喝彩声此起彼伏,那个时候,随便拎出一个也能斗上那么三五回合的。作为小孩子的我们也傻傻的相信,大年初一要能勤奋刻苦,就可以考得更好成绩,似乎就真的“前程似锦”了。小小的山村拗口,可以说是热闹非凡。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多久?没人告诉我确切的答案,只是近年来,每次过年回去,再也找不到往昔的生机勃勃了,偶尔学校旁边的小卖部积攒的人头,也是那些半老的男男女女,打着牌或搓着麻将,丝毫激不起我凑近看热闹的兴致。前两年还可以拿着球去落寞地投投篮,而今也被那把无情的锁给挡住了。
就在这样的朝夕变化中,这所学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六个年级的设置,减到四个年级,只有一二年级,然后,撤销这个教学点。究其原因,生源太少了!每年不到十个孩子入学!
不知道有多少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和我一样怅然若失,这份童年的记忆,竟成了绝版。
大时代的变迁,我们都被裹挟向前。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或数据,它在这片农村土地上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
那十来个需要就学的孩子怎么办?到山外租房居住,专人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中心学校根本不可能提供全托式。家里少了一位能挣钱的主力,养育孩子的成本压力陡增。不一而足。老龄化社会,肩上多了沉甸甸的压力,似乎也看到了暮气沉沉的未来。
越往后写越觉得心塞,我的初衷只是为了纪念那个绝版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