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用爱的语言,浇灌成长的花园 ——读〈非暴力沟通〉第一章有感

【8+1读书会阅读打卡】

【打卡】第一天2025.09.07

【书目】非暴力沟通

【读者】蓝美琴

【阅读摘抄】


      我渴望我的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由衷的给予在你我之间流动。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建立在语言及特定的沟通方法上,让我们即使在逆境当中,也有能力活出人性的光芒。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是人类的天性。非暴力沟通以一种具体的方式帮助我们活出天性。

      要达到让双方都能发自内心地相互给予,我们需要将注意力聚焦在四个要素。首先,我们观察实际上发生了什么。第二步,表达出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地感受:是感到伤心、害怕、喜悦、有趣,还是心烦呢?第三步,表达出我们地感受与什么需要有关联。第四个要素——一个具体地请求,借助这个要素提出对他人地期许,希望他(她)怎么做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

      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与他人和自己建立连接结,使我们得以流露与生俱来的慈悲之心。他指引我们通过将注意力聚焦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来重新构建表达和聆听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培育深度倾听的能力,让我们带着尊重和同理心对待他人,并且发自内心地相互给予,用非暴力的沟通的方式,有的人学会了爱自己,有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了更深厚的连结,有的人在工作或政治领域中建立了更有效的关系。在世界各地,非暴力沟通还被用来调和各个层面的纠纷和冲突。

【阅读感悟】

     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常常思考:除了传授知识,我还能给予孩子们什么?《非暴力沟通》第一章"由衷的给予"像一束温暖的光,照进了我的教育实践。马歇尔博士所说的"让善意和慈悲在人与人之间流动",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渴望创造的课堂氛围吗?

      书中提出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让我联想到日常教学中的许多场景。当小明抢了小红的铅笔时,我们常常简单批评"你怎么又欺负同学?”缺少引导他观察行为和表达感受并说明需要,当然,第四个要素——提出请求也就直接被忽略了。这样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既认识不到错误,还丢失了尊严。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也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那教学效果一定也更好。当孩子作文写不好时,不要直接画出横线打个问号,而是说:"我注意到你这篇作文字数有些少(观察),老师有点担心(感受),因为我们都需要提升写作能力(需要),下次能不能多增加一个细节描写呢?(请求)"。孩子们在这样的指导下,更愿意接受建议,写作也一定会更有信心。

      读完这一章,我更加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心与心的交流。当我们用非暴力的方式沟通时,我们不是在管教孩子,而是在滋养他们;不是在纠正错误,而是在播种善意。愿我能继续用这样充满尊重的语言,与孩子们共同成长,让教室成为善意流动的花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