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并开始执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由原来的三年级调整为一年级。《观察与比较》便是2017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3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本课是让学生在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的基础上,利用这些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与比较,分析被观察事物的诸多特征,建立与观察事实的匹配程度,从而依据匹配的程度做出事物名称判断,能够对事物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探索部分安排了4个活动,旨在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利用感觉器官收集到信息后,还可利用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如,比较、分析等),从而对事物进行更准确的认知,这也就是一个人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这个点,就可做到教学活动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我将本课重点主要放在了“听声辨物”和“给三杯不同浓度的溶液排序”两个活动上。
1.听声辨物 巧设追问
第一个教学班我按书上的方法准备了小桶和各种小物品,分别将小物品依次放入小桶,让学生听声辩物。但是,发现既费时间,又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后面两个班级我便把此活动精简为一串钥匙和一个乒乓球掉落到地上,请学生辨别,孩子们很容易就猜出来了,满满的成就感,同时也留下了更多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探讨时间。如,当学生猜出乒乓球时,我选择了继续追问。
追问一:“你为什么猜是乒乓球?” 生:“我听到了呯呯嘭嘭的声音。”
师继续追问:“只有乒乓球会发出呯呯嘭嘭的声音吗?为什么你不猜篮球或是弹力球呢?”
生:“我跟爸爸一起打乒乓球的时候就听到了这种声音,所以我猜是乒乓球!”
(追问之下挖出来的这句话确实让我眼前一亮,这不就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会不自觉联系已有经验进行比较的过程吗!这不就是“感觉”变“知觉”的过程吗!这不就是课题“观察”与“比较”之间内在联系的最好体现吗!)
所以,我并没有让这个话题仅止于此,而是将这个发现出示在学生面前:“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作判断时,总会不自觉地将现在感知到的信息跟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呢,就像刚才这个孩子一样。”
此时再小结:“‘观察’的过程就是用五官感知并收集信息的过程,‘比较’是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所以‘观察’是‘比较’的基础,充分的‘观察’能让‘比较’更准确,更有效!”这样,孩子们就更明确“观察”与“比较”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本课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追问二:“你能说出这个乒乓球的颜色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说“黄色”“白色”…… 师:“你能听出来吗?”
生:“不能,只能用眼睛观察到颜色!”
老师出示刚才所用的乒乓球(六年级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用过的乒乓球——一半被涂黑的白色乒乓球)
哦,原来大家都猜错了,我的乒乓球是一半黑一半白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既开心,又体会到了“一种感觉器官只能收集到一些特定的信息,而对某些信息却是无能为力的”。
事实也证明,“追问”引导着孩子们进行着更深入的思考,在思考中收获更多。正是老师的一次次追问,问出了观察与比较的内在联系,也是老师的一次次追问,问出了“一种感觉器官只能收集到一些特定的信息,而对某些信息却无能为力”的体会。所以,“追问”,真的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有设计追问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追问。
2.用不同方法给三杯溶液排序 用醋代替酱油,设置认识冲突
教材原本设计是让学生根据颜色深浅、气味轻重等不同方面对3杯不同浓度的酱油溶液进行比较并排序。但在课前的多次预实验后,我把酱油改成了醋,因为醋的独特的刺激性气味和酸味,更便于学生闻和尝,并且不提前告知学生,为之后学生的认识冲突作铺垫。事实也确实如此,每个班的孩子刚看到老师出示杯子,就想到了书上的活动,开始窃窃私语“老师要加酱油了”,但我并没有对他们的猜测作出任何评论,而是让学生在后面的观察活动中自己去修正自己的猜测。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发生如下变化:
课前看过书(知道今天有给饮用水中加酱油的活动)
看见老师出示杯子(猜测:老师要用酱油了)
看见深色液体(进一步肯定猜测:看嘛,就是酱油)
闻到了刺激性气味,而不是酱香味(产生质疑:之前猜错了?是醋?)
尝到酸味(修正猜测:真的是醋,不是酱油)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经历了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比较的过程,还能在 “哦,原来并不是酱油而是醋啊!”的认识冲突中体会到科学活动的有趣,并再一次体会到“眼见未必为实,五官配合一起收集信息对认识事物是多么重要!”
这个活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班一套这样的材料,保证同一个班每个学生观察到的材料完全相同,且每个杯子里醋的量差距尽量大。
(2)让学生看见老师取杯子,贴标签,倒饮用水,但不要让学生看见滴醋的过程(为了保证实验材料可尝,我没用滴管,而是直接瓶口贴杯口倒入醋,倒的时候慢一点会自然成滴状)。
(3)在尝之前一定让孩子明确“这个材料是绝对干净,可以尝的”,“不明来路的食物绝对不能尝!”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4)闻或尝时,要闭眼,避免眼睛的干扰,每次闻或尝之前先要清理鼻腔里的气味或漱口(学生都自带有水杯),避免前一步的观察残留的气味或味道对下一步的观察产生影响。
(5)用过的杯子不能再用,下一个班换新杯子,一是醋味很难去掉,二是这样可以做到绝对卫生(在尝的时候,为了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可以让上来尝的孩子带上中午吃饭用的勺子,倒入勺子尝,这样就避免了嘴巴接触到杯子而留下交叉感染的隐患。)
总观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我深刻践行着“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将“听声辨物”的“物”精简为两个,并不是在学生猜到物品时就让活动戛然而止,而是将大量时间留给孩子思考,在老师的一次次追问下,孩子们不仅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我将酱油由醋代替,孩子们不仅能经历教学目标所涉及的观察比较过程,还能在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学会猜测与质疑,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总之,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相信,只要老师潜心钻研教材,吃透教参,抓准教学目标,掌握学情,一定能“得法”,一定能让孩子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