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遍《万历十五年》,其中有一篇专门撰写戚继光的事迹,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治军思想。原来从电视、小说等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大多停留在抗倭名将,武艺高强、治军严明等,缺乏深入了解。《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对他有更深层次的描述,读后对他所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是一名现实主义者,对当时的政治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当时的政治制度掣肘之下,把军队治理达到了止于至善。从他身上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管理军队的方法。
一是军纪严明。这是戚继光建立“戚家军”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军队取得胜利的必要保证。他实行“连坐法”,规定:一队和一哨的官兵要互相保证在作战中勇往直前,不得退却,一人退却一人被斩首,全队退却队长被斩首。书中举了几个具体事例,有的士兵因为离队小便受到了割去耳朵的惩罚,他的第二个儿子由于违犯军法被他毫不犹豫地处死,可以说铁面无私、不讲人情。刚调任蓟辽总兵时,有一次在大雨中向全军训话,唯独他从南方带来地三千军士能几小时屹立不动,如同没有下雨一样,等等。这些严刑峻法将他的军队打造成了坚强的部队,保障了战斗力的发挥。赏罚分明,赏罚原则不完全取决于战斗的胜负。即使大败,有功者仍然给予奖赏;即使大胜,作战不力和临阵脱逃的仍然受到处罚。
二是善于谋划。不打无准备之仗。这集中体现在戚继光严谨细致的作风上。他习惯于把各种条件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反复思考斟酌,把任何事情都考虑周全,即使是非常小的细节问题。比如,士兵在遇到敌人前以小便名义企图逃脱……临阵前两三天,全面掌握地方动态,要求侦察连每个2小时报告以此敌情,等等。当时的后勤保障因为体制原因,存在碎片化、零散化等弱点,无法统筹,他也采取一定弥补的措施,避免作战受到影响。
三是抓实日常训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平日,他要求士兵作一丝不苟的训练,哪怕伤筋断骨也在所不惜。日常实战化的训练为战时发挥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自己也是武术家,有强健的体格,武艺高强。
四是严把募兵标准。戚继光只收农民不收城市居民,特别是城市无业游民、狡猾无赖之徒坚决不收,选淳朴可靠的青年农民,便于将来指挥号令。这都是来源于之前的教训,原来军队重视个人的武艺,招收各地的拳师、打手、盐枭以及和尚和苗人,但是这样的队伍却常常被倭寇击败,这才让当局者认识到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武艺。
五是获上层支持。受到张居正、谭纶等上层领导赏识,便于募兵、后勤保障供应,便于协调与各方关系,在别人在皇帝面前攻击时有人帮助说话。只有取得上层的支持,才能保障自己的才略得以充分发挥。这一点,从张居正去世后,他的遭遇就能得到反映,在廷臣“戚继光是伏在宫门之外的一头猛兽”的构陷之下,他被调离,并最终郁郁而终。
六是灵活实用的战术。创建了鸳鸯阵等战法,一组士兵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在实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七是做好思政工作。经常向士兵训话,让他们认识到军费保障的来之不易,增强感激之情。针对官兵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问题,采用宗教迷信的因果报应作为规劝,这种方式务实而管用,达到很好的统一思想的目的。
读罢《戚继光》一章,心生无限感慨,前世之事,后事之师;事实轮回,何有新事?
一生磊落为国谋,
浩然之气永不休。
丹叶千峰尚犹在,
心头繁霜长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