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素敏,坚持原创分享1158天,1.前几天听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三大核心素养三过硬:方向性、成长性、基本功。
3.家长发自内心的自信、接纳、尊重、欣赏等,父母的学习和反思中获得。
4.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现象:家长成了“老师”,家庭成了“学校”,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成为了一种变异的“师生关系家庭教育一些家长认为就是学习或教知识,作为一位家长,问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这让我深感惶恐不安,原来长久以来,我们并未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我们的孩子并未从家庭和家长身上得到家庭真正该拥有的东西。
5.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家庭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家庭生活的问题。家庭生活教育需要有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应该注重家务劳动的教育,创建良好而丰富的家庭文化生活,应包含有意义的家庭闲暇生活,还需要有健康的食育观念,教育,也许是一个小时亲子共读的时光,这都会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汲取养分,收获经验,激发能量。孩子学习能力的习得与培养,应该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掘,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在动手中学会思考,在相处中提升能力。家庭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涵盖了学习与生活,而这个舞台,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学习,还能让孩子更有经验,更具价值,给每个孩子带来改变。6.回归家庭生活教育的本质,也让我畅想真正美好的家庭生活场景:一日三餐,共担家务,定期旅行,常沐书香,欢声笑语,共同陪伴。当父母真正懂得放手让孩子体验生活的乐趣的那一刻,也许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福音。
7.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担负着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职责,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我们的角色切换难度更高,如果我们把对学生的教育也融入家庭生活教育的理念,时刻记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而幸福绝不仅仅来源于学业的成功。
8.时时处处都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而恰恰是这些最基础的家庭教育因素,在许多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大多体现在对孩子学业的过分干预,很少要求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等方面有所提高,殊不知,最好的学习其实就在生活中获得,即使是孩子一次不太成功的家务体验或者是一场轻松愉快的家庭旅行。
9.牢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有成长的意愿,有清晰的路径。主题、目标、资源、一小步靠近目标。
10.要解决问题/困惑。从诊断—评估—开方子—签约陪伴长出力。家庭中关系是一位, 夫妻、亲子、兄妹等的关系。
11.树立科学理念,有理念支撑,才能够落实到具体行动。
12.助人之前先敲门。先帮助自己成长起来,储备知识、培养能力(学习力--实践力--表达力---提升见地。家家庭教育讲师要有信念、有温度、有精力等可靠的保障。
13.父母要给孩子安全、温暖和力量。高要求俗话说得好,取法乎其上获其中,取法其中获其下,取法乎下必败。作为助人工作者助人助己形成合力,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同时帮助别人为了让别人以后能遇到问题时会自助。家庭教育指导师要持家有爱、教子有方、助人有道;要清晰自己的角色,你一定要清楚你是谁,不越位站好自己位置。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从我知道了(记笔记)——我明白了(动脑)——我悟到了(入心)
14.人的终极追求目标是“快乐”,而快乐有三个层次:身、心、灵之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使命是“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家长靠心不靠嘴,还会用脑思考。养家就是养气。清气(断舍离)祥气(关系和谐) 正气(三观正)。
15.用对方爱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爱(同理共情)。如其所欲,而非如我所愿。亲子关系(父慈子孝,各行其道。父母行“慈道”:给孩子安全—即时反应,给孩子温暖—肢体语言,给孩子力量(尝试体验。孩子行“孝道”:敬畏身体,照顾父母,完成三业。)
16.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问题是用来成长的。问题是成长的契机。“韧”是最有力的,“刚”有时候恰恰是“软”的反映,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17.身体从未忘记尤其是童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18.面对同样的事情,聪明的人会很快做出反应,但往往会留有隐患;智慧的人做出反应的速度会慢一些,但往往没有隐患。讲师讲挺可怜,想要的,而不是你知道的。万事必须先用“心”感知,再用“脑”思考。“贵人”可遇不可求,“高人”可求(用一颗谦卑心求之。)
19.最好的表达是讲自己的故事(一定要有画面感),最好的语言是幽默风趣。越强越,越强行动的动力越足。
20.人最终拼的就是““格局”。站的高才能看见的远。
21.任何事情都脱离不了“我,事,他”,换位思考,处理的最好办法是“无我利他”,方向—方略—方法,逐步提升。
22.助人有道:以助人行天道为出发点,以助人行善道为宗旨,以助人行正道为目标。
23.多给孩子肢体接触,比如当孩子受了委屈时,你不是给他讲大道理,而是先抱抱他,稳定情绪。
24.内外兼修,助人是拔高人生的高度,助己是拓宽人生的宽度,我们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宽度。
25.符合“道”的路才能称之为“道路”。看见—看清—看明—看懂每个层次不一样
2021-7-10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