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就是一个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了解行为模式的形成,以及如何面对与解决问题。
孩子的成长,是从家长的成长开始的。具体该怎么做呢?心理学专家有以下两个提醒:
第一个提醒:对别人的要求,源于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心理作家丛非从曾提出了一个观点,所有的关系,都是由需要组成的。无论是你与外界的关系,还是与孩子的关系,都是如此。
当你需要他,他却不能满足你,而你又执着于从他那里获得满足,这就是一切矛盾的根源。因此,处理矛盾的根源,就是处理自己内心的需要。
当我们无法从别人、外界得到满足的时候,就要及时改变方向,从自己身上想办法。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但可以改变自己。
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对孩子的不满,其实是内心深处隐藏着对自己的不满。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把它们压制到潜意识之中去了,让人难以察觉。
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得到安慰与满足,才会让我们心安理得。所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会无意识地把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投射给孩子。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这样教育孩子:我们小时候没有你们现在这么好的物质条件与教育环境,没有好好学习,现在吃了没有文化的苦,你们一定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比如,我由于严重偏科,极大地影响了整体排名,文科学得再好,也无法弥补理科极差的短板,导致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造成了恶性循环,文科也渐渐地变得毫无优势。
直到现在,我还常常会做关于数学考试的噩梦,面对试卷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让我一筹莫展……
因此,我经常会对儿子强调,一定不要有学科的短板,争取全面发展。所幸儿子对理科更感兴趣,还喜欢阅读,没有让我那么担心。一旦儿子遇到数学难题,或者成绩下降之时,会让我倍感紧张与焦虑。
而我的不安,对儿子的要求,正是由于我对于数学的惧怕,缺乏安全感所导致。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没有耐心,发脾气之后又会特别后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主要有如下几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一是对安全感的需求。
当孩子写作业比较磨蹭,遇到不会做的难题,不愿意动脑筋,只会被动地求助或者干脆摆乱时,我们会为孩子做事情的态度、情绪管理、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前途而担忧。
二是对自由的需求。
当孩子学习不好,自我管理能力欠缺,需要我们耐心地去辅导,用心地去陪伴,让我们失去了自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三是对价值感的需求。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给予孩子悉心地陪伴与满满的关爱。可以说,我们在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倾其所有。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让我们产生挫败感,甚至是自我怀疑,难道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当我们知道了自己愤怒的原因之后,如果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生气是我的原因,原因并不在于你。你的目标是完成你的作业,而不是承担我的负面情绪。”
孩子往往会把大人的情绪归结于自己的原因,让他感到自责与内疚。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孩子卸下心理包袱,而且还能让孩子更加专注地做他自己的事情。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因为日更的压力,让我比较烦躁,儿子像以前那样过来和我互动,我却让他别在我面前来回晃悠,影响我的思路。
我的反常让儿子感受到了压力,他问我为什么不开心,是他的原因吗?我坦诚地告诉他,不是他的原因,是我自己的问题。
他不仅理解,而且还对我进行安慰,让我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差不多就行了。实在不行,就找以前的存货凑更。他还鼓励我,说我写的东西比以前好多了,肯定我的努力与进步。
其次,可以告诉自己,我生气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是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该怎么改变与提高?
内心需求出现问题,不是因为缺少方法,而是缺少底气。直面问题,才是增强底气的开始。
总之,家长的需求,一共包括五个层面:安全感、价值感、自由、亲密和意义,这些需求构成了我们内心的五大精神支柱。
第二个提醒:观察孩子的成长,重塑自己的行为模式。
小时候,我们养成的习惯和行为模式,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习惯是怎么养成的。而观察孩子的成长,可以让我们发现这些习惯背后的原因,才有机会做出积极的改变。
这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面对自己的过去,并且要有发展型思维,过去与现在不同,我们与孩子不同,不会再重复以前的故事,这样就能让我们心平气和地活在当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疗愈自己,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养育孩子,就是养育自己。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改变时,我们不仅能够成为更好的父母,还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让我们珍惜这个旅程,与孩子一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