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你正准备写一份工作报告,可是却被老板的邮件,同事的讨论,手机上的推送通知陆续打断。你没有办法继续完成它,反而在不断切换的任务中消耗时间和精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与科技智能化密切相关,智能手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过度打扰的麻烦,你不得不随时准备应对这些智能提醒和干扰事项,这让你很忙碌,时间久了,会造成你习惯性“分心”。
染上了分心的毛病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更可怕的是,长期注意力涣散,会造成大脑机能下降。
因此,你需要的不是表面看起来的“忙”,而是有目标感、有专注度的“深度工作”。
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为什么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可以将时间效率最大化
什么样的工作算是深度工作?像写书,完成科研学术著作,或者跑一次马拉松都算,这些都是无干扰下极度专注才能完成的。而普通人在一天8个小时中,专注的时间也就在2-3个小时。
而那些在干扰情况下开展的事务性任务,对认知要求不高,不会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都称为浮浅工作。它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会降低你的价值感和自信心。
同时,当工作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越忙越无助,这也是焦虑情绪的根源,对身心健康不利。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你专注的事情,就是你成功的方向。所以,能利用深度工作时间,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不仅如此,著名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状态的活动就是心流活动。
所以,深度工作就是一种心流活动, 它在帮助你取得成功的同时,还能产生愉悦感。
深度工作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如何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遵循以下三个准则,你也可以练就深度工作的本事。
准则一:养成习惯,让工作更深入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在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工作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这样消耗的意志力最小。
习惯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步,找到自己的工作节奏。
一种是固定的工作节奏。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新手。比如村上春树每天雷打不动写作4000字。形成自己固定的工作节奏以后,每天坚持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是专注和非专注的切换节奏,适合有固定休息时间的上班族。将自己的时间分成两大块,一块时间要求自己专注工作,其余时间处理非专注性工作。
第二步,选择工作节奏之后,给自己设定明确的工作时间,地点以及规则和程序,并有仪式感地严格执行,内化成习惯。可以用小本本记录工作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方法,进行反思。
具体怎么做呢?你可以先确定工作的固定地点、时间,然后养成规则程序,完成后给自己一个正向鼓励。
第三步,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而不是盲目地填充时间。告诉自己下一步做到什么,而不是只知道最后要达到怎样的结果。只有这样,才有随时调整的余地。
养成好习惯以后,工作结构化和程序化,大脑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创造更大的价值。
准则二:训练专注力,克服分心
明明在专心工作,但是手机一个推送过来,你就被吸引注意力了;一刷抖音就是两小时,但是看书却连 5 分钟都坚持不了;在查资料的时候,被一个无关信息吸引,在信息海洋里遨游几小时。
这些说明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你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你在想要专注的时候,也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分心。
想要克服分心,就要有意识训练专注力。
可以试试番茄工作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每次专注30分钟左右,强迫自己不看手机、网页,只专注于手上的工作。每工作30分钟左右,可以休息5分钟,然后继续工作。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更适合普通人。
除了番茄工作法,还有三个方法都很实用。
第一个方法:罗斯福冲刺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兴趣广泛,每天只有不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却能在学习和爱好领域全面开花。他待在书桌前的时间比较少,但是注意力十分集中。他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给事情设置截止日期,这个方法也叫罗斯福冲刺。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你必须集中精力、深度加工。作者认为,每次向结果冲锋都会磨练注意力,增强我们抵御分心的能力。
第二个方法:有成果的冥想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利用碎片时间,思考困难问题。如在开车时候听播客,顺带思考。
这是组合任务的思路,赋予无聊时间价值和意义。
起初,大脑回避那些需要动脑的难点,在容易的地方原地打转,想起很多无关但是更有趣的想法,所以说,深入思考很重要。所谓深度工作,其实就是通过做更少的事,更有价值的产出。
第三个方法:深度思考
深度工作并不是一项工作技能,它的本质是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是有一定架构的,需要组织,不是随便想想。比如说,从设问出现,找到可能的答案,然后检验答案,并且付诸实践。这样才能锻炼深度思考能力。
准则三:合理使用社交媒体
这些社交媒体工具已经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过度使用这些工具,你将陷入精疲力竭、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
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你的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
所以建议合理利用社交媒体,并用高质量的替代活动代替刷手机。
第一,每天你选择固定的时间关闭网络,比如早上通勤时间或者晚上九点半以后一直到睡觉前。
第二,关掉手机的信息提示。包括微信、短信右上角的信息数提示,据统计,这样看手机的时间和次数均减少了30%。
第三,主动隔离信息干扰。可以把手机放在柜子里,并关闭所有的社交软件,集中处理一小时工作之后,再看10分钟信息,并尝试一下,三十天都不用的社交软件,可以卸载。
在碎片化的时间之内,尽量地减少拿出手机的频率,有意识地在这些时间里做更多高质量的替代活动。可以把刷手机转换成读书、运动、商务沟通或者复盘总结等事情,既高效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