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盘点下自己立的flag,立住了吗?
一年100本书,看了吗?
每周跑步2次,跑了不?
学习摄影,学习ps,学习英语,进展如何?
年初的时候,我想我一定要学会开车,但是一年过去了,没带眼镜……状态不好……鞋子不合适……总之,在我有机会练车的时候,总是为自己开脱,至今依然是一个不会开车的“老司机”。
虽然我们总是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但其实那些没有实现的目标,午夜梦回也让我们觉得挫败,一个个倒掉的flag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反正你总是做不到的。
可怕的是,这个情绪不仅适用于现在,也迁移到未来:
——我就是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我就是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
但是,那些做到的人,真的是比我们更有毅力,更有自制力吗?
也许,只是他们更有方法。
在《如何想到又做到》和《微习惯》一书中,作者都提到一个类似的概念。即不要仅仅依靠“意志力”。意志力就像就像我们玩游戏时的血槽,血槽总是要空的。而我们想要轻松持续地做一件事,是需要“奖赏”,需要持续补充血槽。
如果凡事都是苦哈哈地只依靠意志力,那么注定是很难坚持的。
如果你试图养成过新习惯,或者学习新技能,你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很多时候,知道和做到之间,真的有巨大的鸿沟。真的开始做之后,往往会发现,坚持真的不容易。
可是,学习新技能,本来就是反人性的,我们要如何保证血槽不空,同时又有奖赏呢?
在《认知觉醒》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匹配”。
什么意思呢?
作者给出了一个学习的模型,学习有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从名字也可以看出来,舒适区就是让我们感觉零压力的区域,而困难区就是需要我们大量动用意志力的区域,那么拉伸区呢?大概就是我们坐久之后,站起身活动活动,拉伸下胳膊腿儿,做的时候略费劲,轻微疼痛,但是拉伸过后,也有一种爽感。
匹配是什么?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让自己处于“拉伸区”。
朋友圈动辄5公里起步,如果你是体育课800米就费劲的班子,那么你完全可以忘了5公里这件事,就从800米开始,一个月之后,800米很轻松了,那么开始加码到900米……1000米。永远在自己的舒适区边缘区探索,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舒适区。这就是学习的“匹配”理论。
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就是那个800米就到“极限”的人,跑步是我屡次挑战又屡次失败的一件事。阅读营打卡100天的活动,我做到了,运动打卡40天的活动我坚持过,早起100天,我也做到过。这一次,日更100天,我也做到了。我应该不算意志力非常弱的人,为什么跑步这件事,我就是做不到呢?!偏偏还越是做不到,越是想做。
前段时间,我请教一个朋友,我说你们怎么随随便便就10公里呢,我2公里就感觉整个人都要挂了。朋友也是告诉我,就按照你容易坚持的标准跑,感觉跑得非常轻松了再加码。
但是,我没听,总跑2公里有什么意思?!结果呢,就是今年的跑步flag再次倒下了。
看到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再想想跑步这件事儿,终于理解了朋友的建议。
如果我总是让自己处于在困难区,是很难坚持的。
而如果我持续地让自己处于拉伸区,那么虽然慢一些,但我终会抵达目标。
同样的,在教学这件事上也是一样,我们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讲一道难题,但是,如果这个班基础很差,那么这个难题,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是无意义的,既体会不到自己做出来的成就感和奖赏,也没有动力和能力去持续练习同种题型。
匹配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我们常常听到的“循序渐进”、“跳一跳够得着”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与《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关注圈和影响圈”底层逻辑也是类似的。
首先,目标太大,会让我们望而却步。你站在10楼,喊一个楼下人说,上面风景很好,站在地面上的人体会不到,也没有动力去爬楼梯,而如果你告诉他,2楼就有很好的风景,那么他很可能兴致勃勃地去看。
其次,目标太大,会让我们没有成就感。看看别人5公里洒洒水,再看看自己的2公里,简直不值一提,但其实,以前800米都跑不下来呢,进步很大啦。
最后,无论是认知,还是技能,都是层层深入、前后关联的过程。还没有学会走,就要学会跑,那注定是要摔跤的。
所以,找到自己的舒适区,逐渐加码,让我们的行动“匹配”我们的能力,这也许就是坚持的秘诀之一。